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住于红河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勐拉乡的三支傣族支系分别被称为“傣皓”“傣泐”“曼丈”。这三个傣族支系尽管在族源族称、语言文字、传统服饰、习俗方面存在差异,但在民族识别过程中均被识别为了“傣族”。由于金平傣族的文献资料较少,本文在梳理学术界关于傣泰源流研究的基础上,配合田野调查的方法,首先探寻勐拉三个傣族支系各自的历史源流。唐宋时期,傣皓先民就已分布在中越交界一带,勐拉傣皓主体部分至晚在明清时期已从越南迁入,又不断与当地及其他地区迁徙而来的族群融合形成,是最早到达勐拉的傣族族群。傣泐和曼丈都是大约在一二百年内迁入勐拉。傣泐是从西双版纳迁入,但在越南停留了较长时间后又迁入勐拉。曼丈是从越南迁入。进而讨论了他们历史上及成为同一个民族后的族群关系。清朝至民国年间,傣皓作为统治民族,与傣泐和曼丈间是不平等的关系。但是在民族识别以后,他们都有了同一个身份:傣族,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呈现出平等团结的新型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的边界依然存在,也仍然保留着内部的族群认同。对于历史的集体记忆是族群认同的根基性因素,但是现实的利益环境,则成为激起某些集体记忆的主要动因。曼丈受到周边“莽人”的影响,怀着也能被重新划分为少小民族的希望,开始重构自己的集体记忆,到越南寻根,并认为自己就是越南康族,开始逐步引入康族的服饰、舞蹈,挖掘自身的独特性,进而与他们身边的主体傣族“傣皓”划清界限。近些年,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勐拉乡将从前仅限于普耳三寨“傣泐”过的“泼水节”发展为全民性的节日。“泼水节”成为勐拉傣族的象征符号。作为历史上勐拉占主导地位的傣皓开始向傣泐靠近。“泼水节”成为傣皓与傣泐共同的傣族认同的纽带。认同是受到根基性与工具性的影响,根基性认同不会轻易改变,而工具性认同则会渐次深化根基性认同。族群关系正是在这两种力量之间形成与变迁。本文对一个小的区域内同一民族不同支系间的族群关系的探讨也可以为族群理论的研究提供微观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