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Lamarck)属于腹足纲(Gastropoda)、瓶螺科(Ampullariidae)。福寿螺是水生农作物及水域附近旱生作物为害较为严重的一类害螺,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日益加重。笔者从2008年开始在福州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对福寿螺的产卵习性、田间卵量、卵的发育、卵壳高宽、嗜食性、取食量、耐旱(饥)能力、室内种群存活率和越冬死亡率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别测定了目前生产较为常用的5种药剂对不同螺龄福寿螺的毒力。结果如下:福寿螺的卵块主要分布在距水面垂直高度11~35cm之间的寄主或渠壁上(占89.2﹪)。福寿螺的产卵量随雨日和雨量增加而减少,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卵发育速率与温度呈线性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0.006X-0.068来表示;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分别为14.2℃和152.16日·度。卵孵化率与相对湿度呈线性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2.24X-103.417表示。福寿螺的壳高与壳宽是成比例增长的,平均比值为1.32。螺龄与壳高、壳宽的关系呈逻辑斯蒂模型,回归方程Y=29.5203/(1+EXP(2.5972-0.044251X))和Y=21.9053/(1+EXP(2.4041- 0.039919X))。对10种供试食物的嗜食性测定中福寿螺对甘薯叶的嗜好性最强,对白萝卜叶的嗜好性最差。福寿螺的取食量与螺龄关系呈逻辑斯蒂模型,可用回归方程Y=3876.4840/(1+EXP(4.1493- 0.055856X))表示。福寿螺的耐旱(饥)能力随着螺龄的增加而增强。25d螺龄的螺在处理8d后,死亡率达83.3%;50d螺龄的螺在处理25d后,死亡率达76.7%;75d螺龄的螺在处理31d后,死亡率达83.3%;100d螺龄的螺在处理50d后,死亡率达86.7%;125d螺龄的螺在处理55d后,死亡率达90%。在室内饲养时,试验种群在孵化后发育的第一个月内存活率偏低,只有76.8%。饲养一个月后存活率有所上长并趋于稳定,平均为97.575%。对试验种群进行室内模拟越冬,存活率为80.2%。越冬过后存活率又重新上升并趋于稳定,平均为94.94%。在室内越冬试验中,不同大小的福寿螺的死亡率差异明显。壳高5~10cm的福寿螺死亡率为36%,壳高11~15cm的为16.33%,壳高16~25cm的为9.67%。选取5种药剂,在室内对福寿螺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在可湿性粉剂中,福寿螺对45%三苯基乙酸的敏感性最强,其对20d、40d、60d、80d、100d和120d螺龄试螺的LD50值分别168.6768g/hm~2、220.9243g/hm~2、288.0803g/hm~2、359.5908g/hm~2、472.6099g/hm~2和543.6025g/hm~2。在颗粒剂中,福寿螺对6%甲奈威·四聚乙醛对福寿螺的敏感性最强。其对20d、40d、60d、80d、100d、120d螺龄试螺的LD50值分别2517.9169g/hm~2、1074.0023g/hm~2、843.2485g/hm~2、746.4958g/hm~2、794.8684g/hm~2和372.6845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