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波段无导引磁场Cerenkov型高功率微波振荡器研究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long12341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相关应用需求的推动下,高功率微波(High-Power Microwave,HPM)产生器件的小型化、紧凑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无导引磁场Cerenkov型高功率微波振荡器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的优势,同时具有达到较高功率效率的潜力,但此类型器件在较高频段如X波段的相关研究较少,本论文工作之前还没有相关实验结果的报道,因此,本论文对一种X波段无导引磁场Cerenkov型高功率微波振荡器开展了理论、模拟与实验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器件开展理论与模拟研究。首先,研究了慢波结构的色散关系,通过无限长均匀周期的慢波结构的色散曲线得到了器件大致的工作频率与工作模式;然后结合实际器件中采用的非均匀慢波结构,通过驻波场模拟与粒子模拟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非均匀慢波结构内的场分布与工作模式进行分析,得到器件的工作模式为类TM01的7π/8模,工作频率为9.1GHz,而在工作频点附近还存在高阶杂模即TM02的π/2模;接下来对高阶杂模的产生与抑制进行研究,通过电磁场模拟分析可知,收集极对微波的反射是高阶杂模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粒子模拟中可以发现收集极结构参数的改变直接影响着器件输出功率,并且这一影响与收集极结构参数对微波提取效率的影响有较强关联;随后,结合理论和模拟分析结果,对器件结构模型进行了仿真优化,当二极管电压与电流分别为620kV、9.0kA时,器件能够在模拟中产生频率为9.1GHz、功率为2.2GW、模式为同轴TEM模的微波,器件的功率效率为40%,这说明该器件具有达到较高功率效率的潜力;最后,结合模拟优化结果,分析器件中径向调制参与下的束波相互作用过程,说明了在无导引磁场条件下电子束与微波在径向上的相互作用使群聚电子束能够靠近慢波结构表面移动,从而保证器件中束波相互作用的有效进行,但只有通过合理的优化使微波的相位调整至合适的位置,才能使电子束在径向方向得到的动能再通过束波相互作用重新转换为微波的能量,从而保证器件具有较高的功率效率。
  对器件进行初步实验研究,发现限制器件输出性能的关键问题。首先,对器件的输出结构进行了设计,包括内导体支撑结构与天线结构等,并完成器件的整体实验工程设计;接下来,在完成高功率微波实验系统设计与相关测量装置准备的基础之上,开展了器件的初步实验研究,结合相关结果,分析了器件初步实验的关键问题,其中,阴极的屏蔽结构在实验中容易击穿以及其对电子束的约束能力较差、阳极网的透过率较低、阴极发射面的发射性能较差等是制约器件输出功率的关键问题;在器件的初步实验中,当二极管电压为620kV、电流为14kA时,得到了功率为110MW、频率为9.1GHz的微波输出。
  对二极管结构进行优化,并对阴极发射特性开展研究。对二极管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优化设计了阴极屏蔽结构,通过采用圆弧面的均压式屏蔽结构,使其在二极管电压为500kV时的表面最大电场强度由450kV/cm降至350kV/cm,极大减小了屏蔽结构表面静电击穿的压力,同时也使电子束被约束的效果得到提升;通过采用直径为0.05mm的钨丝编制的阳极网,使阳极网的几何透过率由初步实验中的64%提高到超过90%,这不仅提高了电子束的利用率,还减少了阳极网等离子体的影响,另外,钨丝阳极网也具有较好的耐轰击性,能够承受超过150炮次的kA/cm2量级的电流密度、500keV能量的束流轰击;通过对表面刻槽纹的石墨阴极、天鹅绒面阴极、碳纤维簇阵列阴极的高速相机拍照实验,可以看出不同阴极发射均匀性、启动速度、发射稳定性等方面的差别,同时也验证了屏蔽结构对边缘场增强式发射的抑制作用,碳纤维簇阵列阴极的均匀性、启动速度、阻抗与导流系数的稳定性等方面都优于另外两种阴极,因此,从阴极发射特性角度分析,碳纤维簇阵列阴极的较低发射阈值、较高微观场增强特性、较强束流发射能力与耐烧蚀能力等,使其能够成为本器件阴极发射材料的合适选择。
  采用优化二极管结构、碳纤维簇阵列阴极、钨丝阳极网等对器件进行改进后,开展了微波产生实验研究。首先,通过目击靶以及法拉第筒对电子束的传输效果进行验证,同时验证阳极网的高透过率;接下来,对改进后的器件开展微波产生实验研究,在二极管电压为430kV、电流为8.6kA、脉宽为50ns的条件下,得到了功率为310MW、频率为9.05GHz、脉宽为20ns的微波输出,功率效率为8.3%,通过微波辐射方向图可知,器件输出微波模式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即主模为同轴TEM模。结合阴极表面形貌与相关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可知,阴极的发射均匀性是目前制约器件输出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阴极的制作工艺仍需改进。
其他文献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malignant lymphoma,PTML)少见,占全部甲状腺恶性肿瘤的1%~5%,占全部结外淋巴瘤的1%~2%。该病术前诊断困难,治疗方案和预后因素尚存在争议。本文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7例PTM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因素。
胰腺转移癌(pancreatic metastases,PM)比较罕见,不足胰腺恶性肿瘤的2%。尸检中,其发生率占广泛转移患者的1.6%~11.0%,多数P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所见与胰腺原发肿瘤相似,术前误诊率可达30%。绝大多数PM患者不适合手术治疗。目前PM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尚无法比较,行转移瘤手术切除治疗的文献报道也较少。本文就PM及其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膝下动脉缺血性病变主要包括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非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其中以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为最多见,处理也更棘手。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发病率快速增长。目前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已占总人口的9.6%,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造成的下肢缺血也越来越多。我国有学者研究发现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占2型糖尿病患者的20%~50%。因此,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
目的探讨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人体周围神经缺损的临床安全性。方法从2002年3月至2011年1月,取成年遗体捐献者的周围神经,使用化学萃取法制备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将其消毒、储存,并用于临床治疗41例周围神经缺损患者。男性38例,女性3例,年龄10~55岁。受伤至神经修复时间10 h至9个月,平均4.1个月。受损神经包括臂丛神经10例,上臂桡神经3例,前臂尺神经4例,指(趾)神经12例,坐
高位坐骨神经断裂、腰骶干或骶丛撕脱伤等可造成伸踝、伸趾和(或)踝跖屈、屈趾功能障碍。由于神经损伤部位高,距离目标肌肉(小腿、足)远,若伤后未得到及时治疗,再从高位进行神经修复来恢复小腿肌肉的运动功能,可能性已很小[1-2]。而此类患者的股神经功能有时正常,利用股神经的股外侧肌或股内侧肌的远端肌支为动力,通过神经桥接选择性修复腓深神经或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来恢复伸踝、伸趾或踝跖屈功能,可显著缩短神经
急诊医学是医学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专业的独立学科。急诊医学的发展状况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医疗预防水平。目前,我国各级医院基本上都建立了急诊科,但是各级医院急诊科的情况有诸多差异。有些医院的急诊科往往只是"急诊内科",而急诊外科则常常被忽视,对创伤患者仅限于分诊和临时处理,造成"急诊不急,救而不治"的局面。这严重限制了急诊医学的发展和急诊科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加强急诊外科的建设势在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mobility group box-1,HMGB1)是一种几乎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内的染色质非组蛋白核蛋白,富含酸性和碱性氨基酸,最早由Ellerman等[1]在小牛胸腺中分离和鉴定。1999年,学者们发现HMGB1可以作为一种炎性介质被分泌到细胞外[2]。此后,HMGB1的功能多样性逐渐被人们熟知。在细胞核内,HMGB1可以调节基因转录;在细胞外,HMGB1参与炎
过模O型Cerenkov高功率微波(HPM)产生器件在产生高功率、长脉冲和重频运行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虽然通过模式控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径向尺寸带来的模式选择的问题,提高了功率容量,但是这类器件在向更高功率发展时,还是遇到了金属高频结构射频击穿的问题。本论文围绕过模O型Cerenkov器件金属高频结构射频击穿这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理论、仿真和实验研究。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了微波脉冲对金属高频结构的加热温升效应。建立了微波脉冲加热金属高频结构的热传导方程,通过格林函数的方法对热传
患者男性,51岁,因"过量饮酒后出现中上腹痛"于2008年9月18日入院。上腹部CT提示符合急性胰腺炎改变,未见其他异常。对症处理后腹痛好转,2周后复查增强CT发现胰颈部异常血管影并考虑腹腔干假性动脉瘤,行上腹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血管重建后明确诊断。MRA提示腹腔干假性动脉瘤呈葫芦状,瘤腔开口于胃左动脉对侧,瘤体向下,长2.46 cm,直径1.38 cm,肝总动脉闭塞,脾动脉粗大。在急性胰腺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县级以上医院都可以开展结直肠癌手术。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结直肠癌的治疗,特别是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远没有达到规范化要求,一些基层医院的外科医生并未掌握结直肠癌的基本治疗原则。2010年,卫生部出台《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版)》[1],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国家主管部门负责编纂的针对单个疾病的临床指导规范,它对规范我国结直肠癌的诊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