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铜政是政府集铜矿开采、收买、运输、造币的系统经济行为。它在康熙、雍正时期开始起步,乾隆朝达到繁荣,道光、咸丰时期逐步衰落,同治、光绪时期出现短暂的复兴后又一蹶不振。本文主要以铜源和铜运为中心论述清代道、咸两朝的铜政。笔者分两部分来论述。
第一部分,从道光帝因铜源紧张而整顿铜务入手,介绍这一朝铜政重心——“滇铜京运”的运铜路线及里程期限、运铜官员及雇用人员的管理、运铜费用及途中借支情况三方面内容。
第二部分,首先介绍咸丰朝初期铜运在具体线路、运费借支情况、运船安全防护三方面的变化,而后论述这一朝铜政重心——“禁铜、收铜”政策的具体内容。
通过本文第一、第二部分对两朝铜政内容的论述,在结语部分得出道、咸时期铜政逐渐衰落这一结论。道、咸时期,清政府政局动荡、财政空虚,社会经济急需大量的货币,但当时的云南铜矿大幅度减产,“铜政”就成为了道、咸两朝亟待解决的问题。道光帝从整理云南各铜厂积欠入手,采取了“禁私铜”、“弛矿禁”等一系列措施。虽这一时期的铜政重心仍为“滇铜京运”,但已经是勉强维持。咸丰朝,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廷改变运铜路线,绕道河南陆运进京。同时,采取“以广开矿座裕铜斤之本,以买铜劝捐济铜斤之缺”政策。改道后时断时续的“滇铜京运”满足不了铸币需求,各地开矿也收效甚微,虽作为当时铜政重心的“禁铜”、“收铜”政策能解一时之需,但从长远来看却不能增加全国铜的总产量。清代道、咸时期的铜政逐渐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