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孔是一类特别的刺激,一方面绝大多数成年人拥有令人惊异的面孔识别能力,另一方面从加工方式到神经机制,面孔和其他刺激都有明显的差异。面孔特异性假设认为:存在一个特异性的面孔识别和/或神经模块,它区别于一般物体辨别,只负责面孔刺激的加工。大量基于面孔识别任务的研究支持了这一假设,近年来一些研究从面孔自上而下加工角度考察了面孔认知加工系统是否具有特异性,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这两个任务背后所涉及的加工方式是否具有联系?也就是说是否存在某种核心的加工方式决定人们对面孔与其他刺激物的认知差异?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面孔加工机制的本质。本研究将从个体差异出发,探讨面孔探测和面孔再认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面孔整体加工对这种关系进行解释。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实验一验证探测范式的有效性,实验二考察基于纯噪音的面孔探测和面孔再认能力间的关系,实验三和实验四考察基于纯噪音的面孔探测和面孔整体加工水平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两者的关系对面孔探测和面孔再认能力间的关系进行解释。本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纯噪音图的面孔探测和面孔再认能力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从纯噪音中探测面孔反应率越低的被试,面孔再认的绩效越高。(2)基于纯噪音图的面孔探测在眼动模式上存在左侧偏好现象。(3)从纯噪音中探测面孔能力低的被试在面孔探测中注视点更集中,能力高的被试在面孔探测中注视点更分散。(4)基于纯噪音的面孔探测和面孔整体加工存在显著负相关,即从纯噪音中探测面孔的能力越高的被试,面孔整体加工水平越低,能力越低的被试,面孔整体加工水平越高。(5)面孔整体加工水平上的个体差异是面孔探测和面孔再认能力间的负相关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