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与“审美无利害”的起源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ya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界一般将1750年鲍姆嘉登《美学》的发表看作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历史事件,从此为感性创立了一个学科;同时认为康德最先提出了“审美无利害”,最早将审美从宗教和形而上学中独立出来。因此德国古典美学成为追溯美学现代起源的几乎唯一的线索。但从现代性的主体深层精神气质角度看来,不是美学学科的分化和创立而是“审美无利害”这一具有现代意义的审美态度的确立,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并且最早并非康德,而是在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家那里已经清晰看出这一思想了。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单纯从德国理性派来研究美学的现代起源的观点,与理性派相对应的英国经验派美学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本文主要梳理“审美无利害”思想的起源、发展及衍变过程。在前现代,虽然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阿奎那等思想家那里存在着关于美善分离的思想,但美始终来源于对形上本体的模仿或神性的表现,他们无法从感性的此岸品格来规定审美,因此并不存在从主体自身出发的“审美无利害”的态度。十八世纪英国的经验派美学家夏夫兹博里最早从主体自身出发提出审美不涉及利害的思想。他在上帝退场和理性自律兴起后将情感当作了道德的根据,为情感和感性史无前例的作用开辟了道路。夏夫兹博里将这种情感称为“道德感”,是通过内在感官以直觉的方式获得的。同时,他将审美也看作是通过“内感觉”实现的直觉快感。在摆脱了形而上的束缚后,从主体出发的无利害的审美开始出现。在夏夫兹博里的影响下,哈奇生、艾迪生、休谟、伯克等人也相继提出审美是无关利害的思想。哈奇生认为美感和道德感一样是一种直觉,艾迪生认为美感主要是一种由视觉引起的“想像的快感”,休谟认为审美与同情相联,同时以趣味和想像取代了理性而成为美的根据,伯克明确将美与功用对立,也将审美的根据放在趣味和想像而非理性上。至此已形成了鲜明的审美与利害无关的思想。在经验派美学的影响下,康德将“审美无利害”作为美学原则而确立。之后形成了以叔本华为代表的专门的审美态度理论。它的基本特征就是要完全撇开客观对象,从主体出发努力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进入非功利、非认识的审美状态,只根据主体的观看方式去规定审美经验。 “审美无利害”的兴起必须放在现代性的背景下来谈。现代性线性时间观促动了主体将审美确立为此岸感知。而审美逐渐从形而上学和宗教中解放出来是一
其他文献
文本与时代的互动凸现了一个时代与一个文本特有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的生成。文学的80年代也是一个“岔路口”的80年代。多元化的创作方法,多维度的审美方式,既彰显了80年代
林徽因作为新月诗派的后期成员,并没有停留在对新月诗风的传承上,而是将不懈的艺术探索与之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本文主要借鉴文艺学、语言学、和现代诗学等相
台湾女作家罗兰以“罗兰小语”蜚声海内外,罗兰文学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试图对罗兰的散文、小说、诗歌等作品的艺术成就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考
68岁的郭大娘一边流泪一边把家里的东西打包。她不愿离开相处40多年的街坊邻里,但老伴儿却擅自将房子卖掉了。郭大娘很伤心:原本开明的老伴儿,咋变成了小肚鸡肠……  与郭大娘要好的赵大妈听说她要搬走,当晚请老两口到家里吃饭。席间,赵大妈不解地问:“这究竟是咋回事?放着房子不住,要租房子搬走,这是哪跟哪……”“不搬家?这哪有好人?”郭大爷一句话说得郭大娘热泪横流,她向张大妈讲述了埋藏心中40年的秘密。 
“你说像我这样的人该怎么办呢?我学历低,长相差,个子矮,简直是一无所长,所以我的自卑感越来越重。”在一次电话咨询中,有个青工这样向我诉说着。  对于许多自卑者来说,他们总是陷于自我的否定之中,因而万般苦恼。但是,我们真的像自己想像的那样一无是处吗?    不是只有你自卑    十几年前,白岩松从一个北方小城考进了北京的大学。上学的第一天,邻桌的女同学问他,“你从哪里来?”而这个问题正是他最忌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