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重组与邻里关系变迁研究——基于武汉市D村的调查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ly1989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作为研究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城乡空间的生产与重构过程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迁村腾地作为乡村空间重组形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空间重组的过程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迁移和集聚过程,还是人与人关系变迁的过程。邻里关系作为在空间承载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人际关系,空间的重组势必导致传统邻里关系的变迁。  本文以一个村落为个案,采用观察法与访谈法,通过对村落空间重组现状与空间重组后邻里关变迁现状的考察分析,概括二者的总体特征,并分析空间重组影响邻里关系变迁的机制。研究发现,在城乡一体化与乡村精英双重力量的作用下,村落空间重组呈现出“功能一体”到“功能分化”的表征,也导致了人口空间的重塑、生活空间的重建以及生产空间的重构。在这一系列“去乡村化”地空间重组动作中,邻里交往逐渐淡化,具体表现在邻里交往圈子的内倾化、邻里交往空间的形式化、邻里交往动机的理性化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又分别从人口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三个层面探析邻里关系变迁的机制。人口空间层面主要从村民心理边界的身份认同和“外来人”融合的困境,分析邻里交往圈子的内倾化;生活空间层面主要从居住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区隔,分析邻里交往空间的形式化;生产空间层面主要从换工机制“雇工化”与生活资料货币化,分析邻里交往动机的理性化。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诱导邻里关系发生变迁。  空间重组不仅带来了邻里交往的淡漠化,也会导致一些社区成为缺乏归属感的乏味空间。为此,本文提倡社区场所精神的回归以重构社区归属感,改善社区邻里关系。一方面,要加强社区物化空间建设,另一方面应注重社区情感空间的建构与维系,二者并重,逐步促进抽象的物化空间向有情感的人化空间转化,使社区成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场所,从而为邻里交往构建良好的空间环境。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舆论场域等相关知识的借鉴,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路径定义为“潜舆论场-显舆论场-行为舆论场”三个阶段。并以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为理论工具分析各个阶段主要
学位
中国旅游业已进入全民休闲时代。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导游作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沟通旅游产品和游客的重要职业分工越来越受到重视,导游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但近年各种关于导
随着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之外的“闲暇”日渐成为了农民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农民这种闲暇生活方式的变迁,也对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产生了一
近年来,各类民间志愿组织不断涌现,组织化的志愿性活动日益活跃,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其中,由农民工自发组建的草根志愿组织尤为引人注目。本文以“草根之家”这一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