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肥盆地前中生代基底在特殊的大地构造背景下,其性质特殊、变形变质较重、构成复杂且在地表鲜有出露,研究难度相对较大,但盆地基底性质的划定与形成历史的恢复对盆地成因和演化分析意义重大,长期以来是众多学者围绕合肥盆地重点讨论的问题之一。本文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唯一一口钻遇盆内前中生界达千米以上的安参1井展开,其钻遇的前中生界以泥岩为主不含煤层(线)或灰岩,该套地层的时代归属对盆地基底地层及层序界面识别和划分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以安参1井岩心岩屑样品、自然电位数据、自然伽马INPEFA处理曲线及3条地跨多个次级构造单元的地震剖面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厘定前中生界基底时代归属、识别基底地层层序界面为研究目标,对安参1井4160~5152m井段孢粉样品识别、鉴定、统计并划分孢粉化石组合,与华北等多个地区孢粉化石组合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其所属地质时代;介绍并探讨了 INPEFA技术原理及自然伽马INPEFA曲线地质意义解析方法,在确定孢粉组合时代的基础上,重点利用安参1井3500~5200m井段INPEFA曲线识别前侏罗系顶界面及其它层序界面的埋藏深度,以此划分盆内3条地震剖面的地层层序,另结合前中生界平面展布特征、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和相应时期大地构造背景,对前中生界基底次级构造单元进行划分。通过对安参1井4160~5152m井段68个岩心和岩屑样品进行了微体古生物化石分析,在其中5块样品中发现了保存良好的孢粉化石647粒,共计23属51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对孢粉化石的类型、属种和含量的分析,将其自下而上划分为两个孢粉化石组合:1.Densosporites reynoldburgensis-Laevigatosporites perminutus;Ⅱ.Triquitrites-Macrotoriora media。这两个孢粉组合分别与华北陆块晚古生代二叠系太原组和上石盒子组具有明确的相似性,地质时代分别为晚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早期和晚二叠世,为安参1井前侏罗纪基底存在石炭一二叠系提供了直接证据。在确定安参1井前中生界中存在C-P孢粉化石组合基础上,利用自然伽马INPEFA曲线进行验证,将盆地中部印支面定于4006m深处。对东西、南北向3条地震剖面进行层序划分,从地震剖面上可明显看出盆内前中生界缺失志留系、泥盆系、上奥陶统,其余地层于印支面之下形成逆冲叠瓦冲断块,结合基底平面展布特征及盆内断裂分布情况,将合肥盆地前中生界基底划分为五个次级构造单元:北淮阳基底冲断带、六安—合肥后缘冲断带、霍邱—大桥前缘叠瓦冲断带、穆台孜结晶基底隆起带、淮南前缘复向斜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