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对于”的多角度考察——兼与“关于”“至于”比较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词一直是语法研究的重点。自《马氏文通》起,汉语语法学界就开始了对介词的关注,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于”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用的介词,受到各类词典与几本常用《现代汉语》教材的重视。本文立足语言事实,在对几千万字的语料作穷尽性观察的基础上,从句法、语义、功能多个角度对“对于”作了系统描写。
  “对于”的句法分布主要有四种,即(1)S+对于X+VP,(2)对于X+S+VP,(3)对于X来说,(4)对于X+的+XP。统计显示:居于句首位置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即使处于主谓之间,“对于”所构成的介宾短语与被修饰成分的关系也比较松散,这与典型的修饰谓词的状语成分有明显不同。
  关于“对于”的语法意义,既有研究更多地关注所介引成分与谓词的关系,常常将“对于”句跟主谓宾句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对于”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引导受事。本文研究表明,“对于”除了上述语法意义外,有时所介引的成分同体词有关,比如充当名词的一个配价项:也可以同小句建立语义关系。这三种关系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与谓词、体词的关系是一种直接语义关系,投射在句子平面,介引成分是谓词、名词的必有语义成分:与整个句子的关系是一种超出句法范畴的语义关系,这也使得“对于”带有话题标记色彩。
  最后,本文考察“对于”的话题标记功能。居于句首位置的“对于”有标记话题的功能,其所介引成分“X”有独立于主语的句法位置和语法意义,是话题成分。文章还比较了“对于”与“关于”“至于”在标记功能上的异同。
其他文献
抗战时期的《文艺生活》1941年9月15日创刊于桂林,司马文森创刊并主编。作为抗战中后期的文学期刊,《文艺生活》以文艺的方式服务抗战,积极探索大后方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为深化现实主义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抗战时期的《文艺生活》作整体系统的研究,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对抗战时期的《文艺生活》的办刊特色进行系统研究。主要从办刊宗旨、编辑策略和办刊历程来体现抗战时期的《文艺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文以冷战期间(1950—1991)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解读为研究对象,探讨两国在“冷战”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段内怎样言说中国的“十七年文学,’,及这种言说背后隐藏的话语机制。这里,“冷战”主要为一种广义的时代背景及影响研究者解读的重要因素,但研究中又时时警惕过于夸大其作用而导致遮蔽其它因素,因为研究者的言说还受特定民族文化传统、个体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方面制约。研究国家选择美英,既由于它们是冷
学位
期刊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中的女主人公姚木兰和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乱世佳人》中的女主人公斯佳丽,分别是中西文学史上富于典型意义和艺术生命力的经典女性形象,她们身上都负载着丰厚的文化内容,深刻体现了中西文化各自的特征。姚木兰是一个成长在战乱里的剑胆琴心、聪慧端庄、优雅动人的女子,是“道家的女儿”、“儒家的媳妇”。而斯佳丽任性反叛、勇敢坚强,敢于冲破世俗的束缚而活出真我,她的身上深刻的体现了西方文化精神。这
期刊
文化与文学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都市生活经验在文学创作中得到更多的呈现。都市文学作为当下最主要的文学样式,是人类探寻城市,解读城市的原生态记录。中国都市文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的都市化发展全过程,记录了新的历史条件下都市文化的纷繁复杂。这种以现代都市为背景形成的文学审美经验,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写作、传播及评价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都市女性又是最能体现都市文化与都市个性的
学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作家李碧华成了内地流行符码中的一个关键词。但流行并不意味着一定通俗,虽然常以爱情为主题,李碧华的书写却有更丰富的内涵,常常在历史、社会、哲学、宗教等层面给人以思考,带着浓郁的纯文学特征。其作品始终笼罩着一种命定意味的沉痛,而在这之下又潜伏着作者对悲剧性人物命运的关怀、同情和一种人道主义救赎精神——悲悯精神。在香港回归祖国,与内地文化交流、合作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以李碧华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