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南地区经历了多期前陆盆地的叠加,尤其在陆内凹陷阶段,形成多期不整合面,以及相带变化迅速的陆源碎屑充填,造成了准南地区中浅层的输导体系结构的复杂多变。综合多种最新技术手段,分析关键时期砂体与不整合面有效输导体的展布特征,为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重要信息。研究中,以沉积相作为基础,从砂厚、成岩相分析研究砂体宏观展布特征,结合扫描电镜孔喉测量、铸体薄片图像分析明确砂体微观孔隙结构,进而,立足于成岩作用研究,分析孔隙演化模式,结合关键时期的确定,恢复关键时期孔隙度与渗透率,应用储存系数和流动系数定量评价关键时期砂岩输导层的输能力。通过地震资料分析不整合面的宏观构造样式,应用录井、测井资料分析不整合面的微观岩性组合,进一步分析不整合面的输导类型,在此基础上,应用录井荧光显示、同源石油有机地化特征分析不整合面的输导特征,结合关键时期流体动力演化与不整合面起伏形态,确定关键时期有效不整合面输导体的展布特征,最终结合前人对于断裂的研究分析关键时期输导模式。研究认为,砂体宏观受三角洲-湖泊相控制,清水河组扇状垂直尖灭线展布,紫泥泉子组沿尖灭线朵状向盆地内部扩展;微观上,主要发育残余粒间孔隙和溶蚀粒间孔隙,喉道宽度是影响砂岩输导层输导性能的主要因素。清水河组属于中成岩A期,紫泥泉子组属于早成岩B期和中成岩A期,方沸石溶蚀作用主导着次生孔隙的形成,孔隙经历了压实减孔,胶结减孔,溶蚀增孔,裂缝微量增孔和后期溶蚀沉淀微量减孔的演化模式。根据不整合面的宏观构造样式与微观岩性组合的差异性将不整合面分为垂向+侧向输导型、侧向输导型、圈闭型及非输导型。关键时期清水河组砂岩有效输导层,扇状分布于扇中位置;紫泥泉子组带状平行于天山。K/J不整合面是油气从四棵树凹陷和沙湾凹陷向车排子地区运移汇聚的良好通道,且发生多期次运移现象。E/K不整合面在四棵树凹陷地区输导性能良好,在霍-玛-吐背斜带可输导区域带状沿尖灭线展布,输导性能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