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在保定市周边地区及河北省部分地区采集土样并利用黄粉虫诱集虫生真菌的方法,获得白僵菌、绿僵菌、粉拟青霉菌株共50株,并对它们的鉴别特征、采集地及分离培养情况进行了研究。 选取初筛过程中对黄粉虫具有较高致病力的8株菌株进行培养并以甜菜夜蛾、黏虫为目标害虫进行毒力试验,并对这些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甜菜夜蛾、黏虫的毒力试验表明:诱集获得的各虫生真菌对黏虫的致病力较低,对甜菜夜蛾则有较高的致病力,白僵菌BD-B015、BD-B038为高毒力的致病菌株,绿僵菌BD-M060致病力较高。孢子萌发率、菌落生长量、产孢量、胞外蛋白酶及毒力的测定结果表明:白僵菌BD-B015、BD-B038优于其它菌株;绿僵菌BD-M060比BD-B038萌发快、产孢量高、产酶量大,为高毒力的优良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测定BD-B015的生长量、产孢量,确定了BD-B015的营养生长环境。015在Cazpek、PPDA、SDAY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优于PDA培养基。 通过菌株BD-B015、BD-B038、BD-M060对甜菜夜蛾的侵染过程与其感染后组织病理学变化及酯酶同工酶进行研究,揭示了白僵菌和绿僵菌对甜菜夜蛾的致病机理及控制潜能、明确了白僵菌和绿僵菌与甜菜夜蛾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甜菜夜蛾综合防治中有效利用白僵菌和绿僵菌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寄主与病原菌互作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例证。 对甜菜夜蛾感染白僵菌和绿僵菌后组织切片观察研究表明:甜菜夜蛾感染白僵菌和绿僵菌后,虫体颜色及外部形态均发生相应变化。其组织切片观察研究表明:两种供试菌株的致病过程基本一致,只在侵染速度上有所差异:绿僵菌侵染速度较快,而且其破坏裂解组织的程度远大于白僵菌,BD-M060略快于BD-M086,而BD-B015略快于BD-B038。BD-B015处理24h后肠道内未见萌发的孢子,组织没有发现变化:48h,附着于甜菜夜蛾体壁外的孢子开始萌发;72h体腔内出现明显的菌丝段,各组织器官均受到感染;进入体内的菌丝不断增殖,脂肪体、肌肉组织、消化道发生病变解体。120h后,菌丝突破虫体,在体外形成菌丝层。BD-M060,72h时菌丝充满血腔,肠壁细胞也受到严重侵染,肠腔内出现菌丝,部分菌丝突出体表,菌株BD-M086,96h时各组织均解体。 通过对感染两株白僵菌和两株绿僵菌的甜菜夜蛾的酯酶同工酶进行研究表明:其酯酶同工酶存在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酯酶带的消失情况和减弱程度不同,BD-B038菌株随时间的推移酶带颜色逐渐变浅,且条带数也随之减少;区别于BD-B038,BD-B015菌株不出现如此规律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四天酶带几乎全部消失,只剩下A区的一条酶带,且活性不高。经两株绿僵菌菌株处理后的甜菜夜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