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虐(Sadism)行为是个体对他人身体、性或心理上的伤害,该类行为不仅具有攻击性,而且可给施虐者带来愉悦性体验。既往研究发现,施虐行为涉及各种不同类型的反社会行为,诸如校园霸凌、虐童行为、性虐待等,均可给他人身体和心理带来持久的伤害性后果。这意味着,施虐人格与冲动性人格一样,均可引发个体对他人的攻击行为,并均可导致对受害者的伤害性后果。尽管研究者分别探讨了施虐特质和冲动性特质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且某些研究也预示这两种特质引发的攻击行为可能具有不同的特性(Buckels et al.,2013;Reidy et al.,2011;Bushman et al.,2001;Babcock et al.,2014),但鲜有研究对施虐特质与冲动性特质的关系问题,以及基于施虐特质的攻击行为与基于冲动性特质的攻击行为进行整合性的比较分析。本研究旨在考察:(1)施虐人格与冲动性人格间的关系;(2)施虐特质是否更倾向于引发主动性攻击行为,而冲动性特质是否更容易引发反应性攻击行为,以阐明施虐特质与冲动性特质是否是同一种人格特质,以及不同类型攻击行为是否具有相同的人格基础。为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本研究开展了三项具体研究。其中,研究一采用自陈报告法,以修订后的施虐倾向类型量表(VAST)、简版施虐冲动量表(SSIS)和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BIS-11中文版)为测量根据,考察了施虐特质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冲动性特质的相关关系。研究二采用自陈报告法,选取反应-主动攻击问卷(RPQ)对不同的攻击行为进行测量,探讨了施虐特质和冲动性特质对反应性/主动性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研究三通过两个行为实验,进一步考察施虐特质和冲动性特质与反应性/主动性攻击行为的因果关系。其中,实验1采用激惹情境中的竞争反应时任务诱发个体的反应性攻击行为;实验2采用非激惹情境中的竞争反应时任务诱发个体的主动攻击行为。三项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施虐人格是独立于冲动性人格的心理特质;(2)高施虐者更倾向于主动性攻击行为,而高冲动者则更倾向于反应性攻击行为。本研究获得的实验发现和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阐明施虐人格与冲动性人格的关系,对深入理解主动性攻击行为和反应性攻击行为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预防和矫正诸如校园欺凌等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具有实践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