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生产力评价有助于掌握研究区耕地资源情况和生产力现状,为农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国内外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耕地生产力评价方法,并在很多地区得到应用。研究地区和尺度的变化使耕地生产力评价研究考虑到研究区特点,因此难以直接移植其它地区的研究成果。研究区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开展省级耕地生产力评价研究。针对河南省耕地资源特点,研究并改进土壤基础数据表达方法,建立适合河南省耕地生产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模型,并采用耕地地力评价和农用地分等模式开展评价,对比评价模式对耕地生产力评价的影响。以期使省级评价顺利开展,提高省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1.河南省耕地资源数据库建立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收集整理河南省耕地资源相关数据,采用GIS等方法,建立包含土壤信息(土壤图、耕层质地图、详细的土壤障碍信息、大量土壤养分点)、气候信息、灌排条件、地貌类型等的河南省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参考河南省耕地资源特点,选取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土壤耕层质地(土壤0-20cm质地)、土体构型(土壤20-100cm剖面)、灌溉保证率、排涝能力、机械化作业难易程度(用地貌类型表示)、光照、≥10℃积温、年均降水量共11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2.适合省级耕地生产力评价的土体构型表达研究。在原有土壤图基础上,结合土壤志典型土壤剖面,建立了以土壤障碍层为主要信息的土壤基础数据表达方式。土体构型根据障碍类型、位置、强度共归纳出32个类型,反映出土壤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特点,改进了原土壤图土种类型多(428个),以及土属对耕地生产力影响难以判断的缺点。对土体构型的归纳使耕地生产力评价工作进展顺利,提高了评价结果准确度。3.不同耕地生产力评价计算模式对比研究。对于河南省淮北地区,采用耕地地力评价和农用地分等两个方法分别得到的耕地地力指数和自然等指数,与粮食产量相关系数(按0.1分段计算均值)结果均较高,两个评价结果均可作为成果进一步研究。与耕地地力评价方法比较,农用地分等方法更为复杂,对两个结果比较,自然等指数比地力指数容易区分等级,且呈现出平原区差异小,山地丘陵区差异大,豫北豫东差异小,豫南豫西差异大的特点。整体上,淮北地区自然等指数与粮食产量相关性好于地力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