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对近十三年来杭州市水果生产、经营等数据的统计分析,重点研究了水果的生产、加工和服务现状,结合杭州市的气候、市场信息和生产实际,分析了杭州市水果生产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杭州市水果产业的对策建议。主要结果如下: 1、水果生产现状。近十三年来,杭州市水果生产经历了萎缩期、恢复期和快速增长期三个阶段,水果产量呈现出波动式增长态势,但产值呈稳定快速增长态势。从总体上看,杭州市水果生产位居全省第6位,在杭州种植业中居于蔬菜、粮食、茶叶和花卉苗木之后,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布局上看,我市的主要水果是柑橘,其次是梨,而草莓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水果。其它小水果如枇杷、梅、杨梅和柿等发展较慢。柑橘和桃的比重呈下降态势,而梨和草莓的比重呈上升的态势。水果产量呈波动式变化主要是由于柑橘比重较高、生产的大小年而引起水果产量的波动变化。我市水果生产的主产区是建德、淳安和桐庐。在分布上,柑橘集中分布在建德和淳安两地;梨产区分布较广,但主要在桐庐;桃主要产区在桐庐和富阳;其它特色小水果颇具地方特色。杭州市水果加工薄弱,加工企业零散分布,无大的龙头企业,加工品种主要集中在蜜饯、青梅和柑橘罐头,而其他水果加工却很少。 2、水果消费和贸易需求分析。从总体上看,我国水果的面积和产量集中在苹果、柑橘和梨三大果树上,且已出现滞销、过剩的势头。我国水果和蔬菜合计人均生产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实际消费量超过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水平。另从我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来看,水果需求弹性较小,应从总量上控制水果生产规模。我国水果外贸比重低,但进出口呈双增态势,鲜水果出口比重逐步下降,但进口比重激增,加工水果出口比重上升,进口迅速下降。入世有利于加工水果的出口,同时面临国外高档水果进一步占领国内市场的严峻挑战。杭州市水果销售网络不健全,以贩销户为主,市场建设滞后,农民参与市场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销售渠道不广,带动力不强。 3、水果业内部优势分析。从国内外市场看,梨果市场基本饱和,主要表现在旺季过剩,淡季不足,但南方早熟梨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杭州市气候资源非常适合梨的生长,季节早于日本,技术优势和品种优势较强,质量和品质较高,发展早熟梨具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柑橘是杭州市的主要果品之一,但由于我市是柑橘生产适生区的北缘地带易受冻,发展受限制。草萄有先发优势、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营销优势,但草萄受地域影响较少,竟争主要靠后天培育,需不断采取措施加以巩固和提高,才能增强草蔡业的整体竞争力。4、水果生产存在问题。一是种类和品种结构不合理,良种比例偏低,柑橘比例偏高,梨比例偏低,资源优势未充分发挥,早、中、迟熟搭配不当,影响水果供应的均衡性。二是名牌意识淡薄,市场拓展乏力,商标意识不强,好的品牌不多,品牌宣传、保护措施不力。三是缺乏产业化基础,农户分户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加工能力弱,专业合作组织少,作用发挥不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四是市场培育乏力,有形市场建设布局不合理,重城镇市场建设,轻产地市场建设,重有形市场建设,轻无形市场建设等问题。五是鲜果质量差,低档果多,而优质果少。5、发展水果生产的对策与措施。针对杭州市水果生产现状,水果生产的发展思路应以梨为主,调减柑橘,适当扩增小水果,提高果品的质量、品质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我市果品的综合竞争力。主要措施有:l)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调整树种和品种结构。在布局上,大幅度调减柑橘,产区主要分布在千岛湖和新安江、富春江及兰江两岸,减少冻害。大力发展早熟蜜梨,积极推广优质新品种。2)加大适用技术和重大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良种覆盖率,采用高接技术、合理修剪、疏花疏果、果园覆盖和设施栽培等技术。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提倡水果套袋,确保果品的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残留量符合无公害果品的标准。3)推进水果产业化经营,提高果品综合竟争能力。加快发展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着眼“两个市场”,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和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市场预警系统,促进产销衔接。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出有杭州地方特色的优质品牌,提高我市果品的知名度。大力推广水果产后处理技术和加快加工产品的开发,延长果品的产业链。鼓励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健全果品安全生产体系。建立果品生产的保险制度和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抵御各种风险。健全果品标准体系和果品监测体系,使我们有与国际接轨的标准。5)各级政府要利用WTO所规定的“绿箱”政策,增加对水果基地、产业化经营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投入力度,并出台有关政策,为果品的产业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