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理论”思潮诞生在西方,与“后理论”相关的两个英文词组是After Theory和Post-theory,围绕这一话题,西方除大量评论文章外已出版十余部著作,其中尤以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2003年出版的《理论之后》影响最大;国内关于此话题的专著仅有王宁先生的《后理论时代的文学和文化研究》一部,大部分研究成果见于期刊论文。2000年以后,“后理论”逐渐成为国内的理论热点,关于这一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它标举“理论的终结”;有的学者认为它与“抵制理论”有关,其只不过是“抵制理论”的延续。“后理论”与上述两种观点并无联系,这一点已经有学者澄清。本文在参考有关此话题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为研究对象,结合“后理论”的产生背景,点明“后理论”不是一种有完整体系的新理论,也不是理论自身旧话题的老生常谈,它是一种“理论的反思”,得出这一结论后,笔者将初步探讨《理论之后》对理论现状的反思和对理论出路的探索。除序言外,全文共分为三章,序言部分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后理论”思潮和《理论之后》一书的研究现状,包括已有的理论专著和部分期刊文章,重点说明“后理论”不是理论的终结,它的真实含义有待我们探讨。第一章重点介绍“后理论”的产生背景,“后理论”产生在理论的两个黄金时期过去以后,第一个黄金时期是1915年到1930年,第二个黄金时期是1965年至1980年,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中重点探讨的是第二个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文化理论异军突起,理论自身在研究对象上、研究方法上有重大突破,理论的政治批判作用不断凸显。理论的黄金时期过去以后,理论的生成力不断减弱,并且越来越晦涩难懂,与现实生活的隔阂越来越深,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去理性的“后现代理论”越来越力不从心。伊格尔顿敏锐的指出了这些问题,其他的理论家也早就对理论的困境展开思考,最有代表性的是《批评探索》杂志的编委们,他们认为理论开拓新视域的能力已经大不如前,这些理论家积极地展开了对理论的批判,在此背景之下“后理论”应运而生。第二章重点研究“后理论”的含义,“后理论”不是理论的终结,伊格尔顿怕《理论之后》一书的书名误导读者,所以开篇便提醒我们理论不可或缺,并在最后一章重点说明我们不能处在“理论之后”;“后理论”也不是“抵制理论”的延续,“后理论”与保罗·德曼所提出的“抵制理论”并不相同。与“后理论”有关的两个英文词组有“after theory”和“post-theory”,伊格尔顿的“After theory”是“在高端理论之后”,after可以理解为追随、依据,theory的首字母应该大写,after Theory是用一种探索的姿态反思理论的现状并考虑理论黄金时期过去以后的一些价值、真理等问题,且《理论之后》的核心是“重新思考”(re-think);“post-theory”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后‘理论’”,它指的是对理论的“批评性评估”,其二是“‘后’理论”,它指的是“批评的升级”,与理论自身的革新有关,“评估”带有“重新思考”的意味,“批评升级”带有探索理论新方向的意味,且“革新”是建立在反思的基础上,“after Theory”对理论的重新思考带有评估和批评升级的意味,我们且用post-theory即“后理论”来概括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理论样式,“革新”与“升级”都是对理论的反思,由此我们总结出“后理论”是理论的反思(reflect)。第三章重点研究《理论之后》的理论反思。首先,伊格尔顿反思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他以守卫者的姿态思考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状。伊格尔顿一直思考着马克思主义不再流行的原因,在《理论之后》中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现在显得多余,不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反,是因为它比以往更加彻底;文化理论当中的大部分诞生于和马克思主义极富创意性的对话。其次,伊格尔顿反思了后现代主义思潮,伊格尔顿在《文学理论导论》和《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中都曾对后现代主义做过鞭辟入里的分析,现在那种“排除理性”的后现代主义理论面对死亡、宗教、苦难等问题束手无策,因此伊格尔顿要重新论述真理的客观性并在此基础上寻找理论和变化了的现实之间的平衡,他着手思考理论的出路,这一出路是“伦理学与政治学的重新联合”,之所以有如此主张是因为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他的天主教背景,“人类解放”这一批评理论的目标促使他不断地思考人民的生存现状。结语部分初步探讨了《理论之后》之所以没有“文学”这一话题的原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伊格尔顿认为文学确实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