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见证了女性主义在英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萌芽。女性主义运动当时的中心是为了获取政治权利,实现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及其自我诉求。这一女性主义思想在十九世纪一些作家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后来,随着女权主义思想的发展,促使了人们对性别观念的重新审视。其影响不只限于政治层面,在社会和学术界也有深远的影响。随着性别意识在翻译中的引入,翻译研究的领域得到极大的拓宽,译者的主体性得到彰显。传统的翻译理论要求译文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忠实于原文,认为译者是“仆人”,译者所从事的翻译工作是“戴着脚链跳舞",而女性译者则更是“仆人的仆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性逐步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界开始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女性主义翻译在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方面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性别视角,其理论目标,研究起点,理论策略和实践手段都带有鲜明的性别特征,它充分彰显了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女性主义译者视翻译为一种政治行为,在其翻译中努力为译者和女性争取合理的地位,传统翻译中的不合理性得到了正视。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女性主义译者认定自己有权对原文产生质疑,如果原文与女性主义观点相悖,她们有权对原文进行干涉并做些修改。女性主义翻译观在当前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在中国,从女性主义翻译角度分析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缺乏系统且全面的介绍,而将其运用到英汉翻泽实践中的情况尚在少数。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本文作者试图采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简·爱》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具有女性主义特色的作品,所选的中译本译者分别为吴均燮(男)和祝庆英(女)。通过对比研究,本文旨在揭示不同性别的译者在理论策略和实践手段的运用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尤其强调女性译者的女性主义特色,从而充分揭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引入与实际运用。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女性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兴起,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在学术界的逐步推广,探讨了西方女权运动以及性别与翻译相结合的发展历程。简要介绍论文的写作目的和框架。第二章文献综述,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进行梳理,探讨译者主体性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介绍其在国内外的发展和接受。第三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重点介绍论文主要采用的女性主义翻译观。第四章是论文的重点。首先对小说《简·爱》原著当中体现出的女性主义思想观念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次重点对《简·爱》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具体案例,考察不同性别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显露出来的某种态度或立场是否具有女性主义成分。进而分析女性主义译者采取特有的策略和方法对文本进行操纵,得以在文中“显形”。通过一系列例证说明,译者的主体性意识主要表现在其对翻译的理解和对译作的选择上,为了更好地再现原文中的女性主义信息,译者采用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女性语言,以突出其主体性,显示其女性身份。第五章为结论部分。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意义及其局限性进行阐述,也指出需要作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