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经药物处理后乳腺癌残存细胞(Drug surviving cells,DSCs)中ALDH1、CD44、CD24及ABCG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探讨DSCs细胞的干细胞样特性及其对体内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阐明DSCs细胞的潜在生物学特性。方法以0.5μg/mL浓度的多西紫杉醇(docetaxel,DTX)每周一次药物处理乳腺癌细胞MCF-7,处理一次的MCF-7细胞记为DSCs(1),处理二次的MCF-7细胞记为DSCs(2),处理三次的MCF-7细胞记为DSCs(3),处理四次的MCF-7细胞记为DSCs(4),DSCs(1~4)为处理组,未处理的MCF-7细胞为空白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MCF-7组及DSCs(1~4)处理组中细胞周期分布情况。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培养MCF-7细胞和DSCs(1~4)细胞获得乳腺癌干细胞(breastcancer stem cells, BCSCs)微球体,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MCF-7细胞和DSCs(1~4)细胞中乳腺癌干细胞标志物ALDH1、CD44、CD24及ABCG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裸鼠移植瘤实验比较MCF-7细胞及DSCs(1~4)细胞的成瘤时间、成瘤率及瘤体大小。结果(1)药物处理后得到DSCs(2~4)细胞中处于静止期(G0/G1期)的细胞比例分别为(82.15%±6%、81.49%±11%、81.31%±5%),MCF-7细胞为(63.25%±10%),与空白对照组的MCF-7细胞相比,DSCs(2~4)细胞中处于静止期(G0/G1期)的细胞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DSCs(2~4)细胞形成BCSCs微球体的能力更强,MCF-7细胞微球体形成率为(1.03±0.18)%,DSCs(2~4)分别为(5.26±1.98、7.43±2.47、10.24±3.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DSC(s2~4)细胞表达的干细胞标志物ALDH1、CD44+/CD24-和ABCG2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体内裸鼠成瘤实验显示DSCs(2~4)细胞的成瘤能力更强,成瘤率均为100%; DSCs(2~4)瘤体体积较MCF-7明显增大,分别为(1.82±0.21、3.46±0.37、5.92±0.31)cm3,MCF-7为(0.57±0.32)cm3(P<0.05)。DSCs(1)细胞组与空白对照组的MCF-7细胞相比各检测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经多西他赛药物筛选后的DSCs表达乳腺癌干细胞样特性,促进体内裸鼠移植瘤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