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已经演变为“文化现象”的“文学现象”,备受欢迎的王朔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呈现出某些可以总体把握的文化特征、审美特征、艺术特征等。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王朔代表了当代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也显示出与传统文学趋势的不同,引起广泛关注。从文学作家到理论批评家,从文学创作团体到普通平民百姓,都对他耳熟能详。学术界也围绕他发起了“人文精神”及“躲避崇高”等争辩。其中角度、立场各异,有的惊叹,有的鄙夷,引起一阵阵轩然大波。本文在此基础之上,整合、梳理前人观点,结合自己思考,力图以王朔在八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为蓝本,借助接受美学理论,分析王朔面向市场接受的文学创作,从而将王朔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创作的本质属性界定为具有先锋性的大众文学。
本文在对王朔八十年代文学创作的界定这一过程中,共分三章进行论述。笔者首先在第一章里分析、整理目前学术界中对王朔小说的几种典型评论和观点,以陈思和、陈晓明、戴阿宝、王蒙、王彬彬、王晓明等作家、评论家为代表。并且提出王朔小说的性质悬而未决,至今仍游离于“先锋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这一问题的客观存在。第二章主要以王朔小说的具体文本为例,借助接受美学理论观点,通过将王朔八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与以金庸、琼瑶为代表的一般“大众文学”进行比较,发现王朔在八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具备了大众文学的根本属性,如商业性、通俗性、娱乐性、大众性等特征。从而获得了文学消费市场中普通大众这部分读者的青睐,取得读者群体在数量上的优势,因而它们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这部分论述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节着重整理前人对大众文学内涵的界定,同时概述大众文学具有通俗性、大众性、娱乐性、传奇性、趣味性、消遣性等基本特征。第二节主要从面向市场的文学作品与读者接受群体的角度分析,集中论述王朔在八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具有与大众文学相一致的本质属性。第三节通过与以金庸、琼瑶为代表,以制造虚拟世界为手段,以迎合读者兴趣为目的的一般大众文学相比较,突出王朔走出虚拟世界,力图描写时代真实、社会真实、生活真实的特点。“虚拟”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这是王朔区别于一般大众文学作家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本文第三章的论述中,笔者主要立足于文本对“形式”的探索。将王朔八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与“先锋文学”作比较,进而赢得文学消费市场上具有较高知识背景的文学家、评论家的关注。本章第一节总结“先锋”一词来源及前人对“先锋文学”内涵的理解、界定。第二节论述王朔小说与先锋文学的相同之处,在于对传统道德、规范的颠覆、挑战和消解。这是王朔小说“先锋性”的重要表现,也是他的作品不同于一般大众文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一“先锋性”引起具有较高知识背景的知识分子的关注和兴趣,从而取得读者群体在广泛性上的优势。第三节以先锋小说对文本“形式”探索为主要切入点。通过论述王朔小说以传统叙述形式为根本,突出王朔小说与以“形式”探索为标志的先锋小说具有本质上的区别。总体来说,“大众性”是王朔在八十年代文学创作的本质属性,但“先锋性”也是其不容忽视的重要特性。王朔完美地融合了“大众文学”与“先锋文学”,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王朔也因此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在中国文坛,王朔犹如一匹黑马,冲破传统牢笼,属于迎合了社会与文学发展的边缘作家。尽管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从各个角度分析、研究王朔及其文学作品,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这不意味着对王朔的研究可以就此终止。社会在进步,文学紧跟时代步伐,不停地发展变化。王朔也顺应文学潮流,创作着符合历史发展的新作品。因此,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审视社会发展中的王朔,相信对于王朔的研究,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和新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