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表现为局限性低密度的脑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CTP鉴别诊研究目的:探讨CT灌注参数在区分颅内局限性低密度病变中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57例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局限性低密度病变分为肿瘤组(28例)与非肿瘤组(29例)。肿瘤组28例,包括低级别星形细胞瘤13例(I级2例,II级11例),高级别星形细胞瘤7例(III级2例,IV级5例),转移瘤6例,颅内淋巴瘤2例。非肿瘤组29例,包括脑梗死19例,多发性硬化3例,外伤及放疗后脑软化7例。以上病例均经常规CT平扫、CT增强及CTP检查。测量病变区灌注参数,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脑血管表面通透性(PS)。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肿瘤组及非肿瘤组CT灌注参数;采用配对四格表х2检验比较CT强化及CTP两种方法区分肿瘤组与非肿瘤组的正确率。结果:肿瘤组CBF、CBV及PS值均高于非肿瘤组。肿瘤组及非肿瘤组CBF值(中位数与四分位间距)分别为35.00 ml·min~-1·100g~-1与28.60及10.15 ml·min~-1·100g~-1与9.44;CBV值分别为3.05 ml·100g~-1与2.83及0.91 ml·100g~-1与0.53;PS值分别为3.82 ml·min~-1·100g~-1与7.96及0.38ml·min~-1·100g~-1与0.63。两组间CBF、CBV、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CTP区分肿瘤组与非肿瘤组正确率高于CT强化,CTP及CT强化区分肿瘤组与非肿瘤组正确率分别为75%及5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星形细胞瘤病理可见异形性肿瘤细胞及不同程度增生肿瘤血管;转移瘤可见与原发灶相似肿瘤细胞及血管结构;淋巴瘤可见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呈“套袖”状排列。非肿瘤组:脑梗死病理可见正常的胶质细胞肿胀,部分破裂伴有周围水肿;多发性硬化可见髓鞘脱失,血管周围可见炎性细胞。结论:表现为颅内局限性低密度病变中肿瘤组及非肿瘤组CBF、CBV、PS有明显差异,其病理基础不同,CTP区别肿瘤组及非肿瘤组正确率高于CT强化。应用CTP有可能确定颅内局限性低密度是否为肿瘤性病变。第二部分CTP对弥漫性星形细胞瘤与脑梗死鉴别价值的研究目的:探讨CTP各参数鉴别弥漫性星形细胞瘤与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13例、脑梗死19例(急性期7例、亚急性期12例)。均行常规CT平扫、增强及CTP检查,测量病变区灌注参数,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与脑血管表面通透性(PS)。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弥漫性星形细胞瘤与脑梗死CTP各参数值差异。结果: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组及脑梗死组CBF值分别为28.07±6.93 ml·min~-1·100g~-1、8.71±5.43ml·min~-1·100g~-1;CBV值分别为1.85±0.77 ml·100g~-1、0.85±0.47ml·100g~-1;PS值分别为(中位数,四分位间距)(1.73,2.23)ml·min~-1·100g~-1、(0.91,1.46)ml·min~-1·100g~-1;MTT值分别为6.08±2.23s、14.16±5.62s。两组间CBF、CBV及MT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组手术病理可见肿瘤细胞及血管结构增多,2例脑梗死见胶质细胞肿胀,伴水肿。结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及脑梗死的CBF、CBV、MTT值有明显差异,两者病理基础不同。CTP有助于鉴别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及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