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极大的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大量的资源物质消耗,但各种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境内碳酸盐岩广布,人地矛盾紧张,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滞后。近年来,贵州经济发展开始加速,但经济扩张的同时加剧了环境压力,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加强。因此,选取贵州为研究区域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理论研究贵州省生态经济系统,对1995-2014年贵州省的生态足迹及其承载力进行了测算,基于可持续发展指数,生态多样性指数,协调指数和单位足迹GDP产值等指标对贵州省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定量评价,并筛选主要影响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贵州省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措施,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贵州省2014年生态承载力为10.4×10~6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9 hm~2/cap,人均生态足迹3.91 hm~2/cap,生态赤字为-3.61 hm~2/cap。20年间总体生态承载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与气候变化导致的年均降水量有关系,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不升反降与省内人口数量变化有关系,人均生态足迹快速上升,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系。贵州省1995-2014年的生态足迹增长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1995-2002年,2002-2010年,2010-2014年,与国家政策导向相一致,反映了政策导向的发展驱动性。从生态足迹结构来看,煤炭、电力、猪肉、水资源和柴油是五大主要消费账户,反映了贵州省经济发展资源消耗的特性与社会民生的消费驱动性。从生态足迹结构上看,工业资源足迹逐渐取代生物资源足迹成为大头,这说明贵州省农业比重逐渐降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发展,矿产资源、能源消耗量所在迅速增大。(2)生态可持续性评价20年间,贵州省生态经济系统全部处于生态亏损状态,虽然逐年有所波动,但总体来看是不断增加的,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5-2002年,2002-2010年,2010-2014年,这与贵州省经济发展的阶段,我国提出的发展战略大致是对应的。贵州省的单位足迹GDP产值呈增加趋势,20年期间上升了0.562万元/hm~2,增幅498%,中间有小幅波动,其中2003年、2006-2008年以及2011年-2014年增幅较快,这与西部大开发战略、2008年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及生态经济、“生态贵州”有关系。在单位能值生态足迹增速较缓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这说明贵州资源利用率在提高,工农业能耗不断降低,技术要素占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适度,投入产出效率逐渐增高。贵州省的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等级一直为4级强不可持续状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等级居高不下表明贵州省生态经济系统内的自然资源承载量较大。减少生态足迹,提高生态承载力是一项紧迫的工作任务。生态多样性指数先升后降,说明土地利用倾向于高度利用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土地利用分配公平度降低,这与经济发展往往带来自然环境破坏,资源加速损耗的实际是一致的。贵州省生态经济系统协调系数持续下降,反映贵州省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性较差,两者没有达到良好平衡,处于欠佳状态。(3)驱动因素和相应措施驱动贵州省生态足迹增长的因素可以归结为社会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因素、资源因素。其中社会经济发展是主要驱动因素,产业结构和自然资源是次要驱动因素。主要解决措施有:注重政策导向,转变发展理念,发展低碳循环经济;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积极保护资源,加强贸易进口;加快推行新型城镇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