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下的中国银行业金融安全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fielove0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趋势在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暴露了金融的内在脆弱性,金融危机开始如影随形,不仅越来越频繁,而且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金融安全问题开始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在中国也是如此,2003年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开始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2006年入世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全面享受国民待遇;中资银行走向海外发展并逐渐加快步伐,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带来的各种争论,以及外资银行进入可能带来的冲击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界对中国银行业金融安全的激烈讨论,特别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会不会给中国银行业金融安全带来影响,更是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实际出发,对三种对外开放路径对中国银行业金融安全的影响逐一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维护中国银行业金融安全的建议,力图构建一个较为全面的关于对外开放情况下中国银行业金融安全的研究框架。  尽管国内外对金融安全问题进行了不少的研究,但对于金融安全概念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同的定义。因此,为了能有效分析对外开放下的中国银行业金融安全问题,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观点,提出了自己关于金融安全概念的定义,即金融安全是指一国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自主行使金融主权,在经受国内外威胁和冲击后金融体系仍能稳健运行和有效发挥功能以及金融机构能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状态,从而为全文分析提供了基本前提。  金融风险不一定引起金融安全问题,但金融安全问题一定来源于金融风险,因此,金融安全的理论基础之一是金融风险理论。金融风险的不断累积、扩散和传染,最终会形成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金融最不安全的状态,防止金融危机就是维护金融安全,对金融危机的预警就是为了金融安全的预警,因此,金融危机理论和金融危机预警理论也是金融安全的理论基础,这三方面理论奠定了全文分析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关于金融安全概念、对外开放与金融安全关系以及金融安全预警的研究成果展示了多角度观点,为本文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来源于外部的冲击性因素和生于内部的风险性因素。  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中国银行业逐渐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和基本原则。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进程实际是对外开放制度(路径)的变迁之路,新制度经济学告诉人们,制度变迁包括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任何制度的变迁都是由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即潜在利润所决定。因此,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路径的选择不仅包括(路径)制度本身的变迁,还包括不同(路径)制度之间的变迁,并最终反映在路径选择的顺序和在不同阶段的作用上。外资银行进入主要由诱致性因素导致,但履行入世承诺的时间限制又让其具有强制性的特征。而监管部门的硬性要求使得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仅具有鲜明的强制性因素,而且还使得其在中国银行业改革中发挥了比其他两种路径更为明显的作用。中资银行海外发展目前还主要表现为诱致性制度,依赖于制度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发展。  对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银行监管部门进行了多方面的制度设计,以确保引进的境外投资者能够真正发挥战略投资者的作用,达到引资、引制和引智的预期目的。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引发的一系列争议,其实质是对境外战略投资者作用的争论,为此本文对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作用以及引进的必要性、交易机制的公平性和交易价格的合理性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认为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有两个明显特点,一个是对补充资本金的巨大带动和示范作用,另一个是交易中没有引入竞争机制影响了交易的公平性,而在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引进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方面作用是不明显的或者说短期内是不明显的。引进战略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金融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主要银行控制权、银行体系稳定性和银行业对外开放度三方面,认为引进战略投资者目前暂时不会对主要银行控制权和银行体系稳定性产生明显影响,但根据对传统银行业对外开放度修正后的计算显示,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明显提高了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度。  外资银行监管政策的演变实际是扩大对外开放与风险控制之间平衡的结果。外资法人导向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外资银行监管政策的国际接轨和相对完善。外资法人导向政策给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状况带来了新的变化。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外资银行进入给中国银行业金融安全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不同层面有着不同程度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因此其综合影响是复杂的,但目前来看,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金融安全的影响没有想象的那么明显,各方面的影响还处于可控范围,但长期来看必须对其影响给予高度重视。  中资银行海外发展有其必然性,并面临一定的有利条件和时机。中资银行对新设海外分支机构和海外投资入股的选择取决于其对自身海外发展战略、优势和东道国因素特别是东道国市场准入规定、监管要求等因素的综合权衡。采取投资入股方式进行海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根本原因在于风险的有效隔离和监管。由于目前中资银行海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上规模较小,因此对中国银行业金融安全影响不大,但必须注意由于海外分行、子行在监管责任、破产清算制度等方面的不同,海外分行出现风险对母行带来的影响要大于子行的影响。  金融危机将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各国都在致力于金融危机预警也是金融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构建中国银行业金融安全预警体系框架包括设计思路、预警方法选择和预警指标选取等内容。中国银行业金融安全预警指标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选取,通过使用因子分析法对这些指标进行降维处理,计算得到因子综合得分,即中国银行业金融安全状况的得分,并从风险的角度对2006年4季度至2009年3季度期间中国银行业金融安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为了衡量中国银行业金融安全的状况,通过设定预警指标临界值和构建相应的金融安全预警区间,确定了安全、潜在风险,严重风险和金融危机四个金融安全状况等级的区域范围,根据中国银行业金融安全得分所处的区域范围,就可以衡量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安全状况,如2006年,一季度至2008年4季度中国银行业还一直处于安全状况,但有风险上升趋势;到2009年1季度后,中国银行业就进入了存在潜在风险的状况。  维护中国银行业金融安全的根本在于银行本身,为此本文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方面对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加强对银行业的有效监管也是维护中国银行业金融安全的重要途径,加上从事银行监管工作,因此,本文更多就如何加强对银行业的有效监管提出了建议,主要包括提高日常监管有效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和完善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政策三方面的建议。其中,特别针对三种对外开放路径对中国银行业金融安全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建立国家金融安全评估和审查机制,将外资持股比例累计超过25%以及单家外资持股比例达到相对控股等情形纳入银行业对外开放金融安全审查范围,对中资银行境外投资入股行为进行规范等。  总之,就对外开放下的中国银行业金融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不断完善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政策,促进银行业对外开放与改革发展的相互补充和良性循环,最终提升中国银行业的效率、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构建一个开放的、稳健、高效和有竞争力的银行体系,从根本上维护中国银行业金融安全。
其他文献
在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经过近百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检验,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企业估值理论与方法,并在金融投资的各个领域不断得到实践与检验。乘数估值模型自03年来在中国资
描述了通过在PowerPoint中集成GIS组件的方式来提供一种新型的GIS演示汇报系统,该系统具有界面友好,形象生动、直观灵活、易学易用、制作简单、演示丈稿移植性好、对数据库无
为识别网络中大量的P2P流,为网络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提出一种基于行为特征加权的P2P流识别模型.该方法不需深度报文检测(DPI),采用深度流行为检测(DFI),统计P2P应用的行为特征
从2007年至今,中国企业越来越频繁的加入到国际并购的大潮中,但国际并购夭折或是国际并购后经营绩效不佳的企业占了很大比例。因此,对中国企业国际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在新股发行市场中,一直存在新股发行定价偏低(IPO抑价)的现象。IPO抑价是指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过程中,股票上市首日收盘价高于其发行价的现象,也就是指股票一级市场的发行价格低
根据多年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分类研究,结合文献资料,对甘肃风毛菊属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和研究,综述甘肃风毛菊属30种药用植物及其分布、生境、药用价值,并编制了分种检索
传染病一直对人类健康产生较大影响,虽然经过几十年的综合防治,取得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面临的挑战依然较大。为科学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对合肥市包河区2006~2010年
近年来有关专家和学者对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否具有均等化转移支付效果,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了论证和研究、但是目前依然没有统一的结论,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仍在继续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为了解决以“大集中”方式设计的企业管理系统的查询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的查询性能优化模型.该模型是在对通用查询性能优化模型进行分析与的对SAP系统查询性能优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