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卒中(stroke)发病率高达120~180/10万,缺血性卒中是其主要类型[4]。动脉硬化性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资料显示70%的TIA患者存在颅内或颅外血管的狭窄或闭塞[1]。39%-49%的急性卒中患者存在颅内或颅外血管的狭窄[2,3]。有效治疗脑供血血管的狭窄,防止脑卒中的发生,降低疾病引起的伤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对于脑供血血管狭窄的治疗得到医学界认可的干预方法主要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及PTAS,由于CEA的局限性以及药物治疗的不确定性,促使PTAS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然而PTAS与单纯药物治疗脑血管狭窄的疗效对比却一直缺乏大规模的对照研究,2011年发表于新英格兰杂志的SAMMPRIS结果显示高危因素强化管理联合药物治疗优于PTAS联合药物治疗,然而该实验随访时间仅仅为11.9个月,并不能反映两种治疗方法远期效果的优劣程度。本研究着眼于脑血管狭窄治疗的近期及远期临床效益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进行研究。目的:回顾性探讨症状性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的药物治疗及支架治疗对疾病转归和愈后的影响,并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情况。方法:筛选符合条件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证实脑供血动脉存在中-重度狭窄的患者421例,包括接受PTAS术者256例及单纯药物治疗者165例,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终点事件(卒中或死亡事件)发生情况。电话随访出院后至随访日期终点事件(狭窄血管供血区卒中事件)发生情况、口服药物情况,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106例,PTAS联合药物治疗者60例,单纯药物治疗者46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出院后至随访日期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同时为了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情况,我们选择MCA作为研究对象对随访患者的TCD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符合条件者23例,PTAS联合药物治疗组10例,单纯药物治疗组13例。结果:(1)256例接受PTAS的患者和165例保守治疗患者分别有28例(10.94%)和2例(1.21%)发生了住院期间终点事件,两组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分别有16例(6.25%)和0例发生了严重终点事件(致残或致死性终点事件),也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2)60例PTAS联合药物治疗患者平均随访889.60天后和46例单纯药物治疗患者平均随访682.17天后分别有5例(8.33%)和10例(21.74%)发生了出院后至随访日期终点事件,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分别有2例(3.33%)和6例(13.04%)发生了严重终点事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随访日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的前提下,PTAS联合药物治疗组平均随访496.10天支架血管血流速度较治疗后1周增快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单纯药物治疗组平均随访223.00天狭窄血管血流速度改变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4)治疗前狭窄血管血流速度及随访日期没有统计学差异的情况下,治疗后两组患者复查结果显示PTAS联合药物治疗组速度要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PTAS联合药物治疗患者术后血流速度的改变趋势为1个月内为下降趋势,1至3个月及6至12个月增长幅度较大,3至6个月增长较少。结论:(1)PTAS围手术期并发症较高。(2)从长远效益来看,PTAS联合药物治疗可有效防止病变血管供血区卒中事件的发生。(3)从血流动力学方面看,单纯药物治疗可有效阻止血管狭窄的进展,尽管PTAS术后血管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狭窄,但最后随访时其血管直径仍大于单纯药物治疗者,PTAS的血管重建作用远期有效。(4)PTAS术后血管狭窄进展速度不均衡,考虑与支架后的生理、病理反应及服药有关,延长较大量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应用,也许能有效减少病理性狭窄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