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5年7月23日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7月23日,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68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为48.8%。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以即时、互动为主要特点的互联网传播方式,更为公众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直抒己见、表达意愿、分享观点提供了一个方便高效的平台;积跬步得千里,民众的网言网语相互交织放大,逐渐衍生成了具备网上网下综合影响力的网络舆情。众所周知,民众能够通过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对公共决策的知情权和话语权,舆情本身和衍生出的巨大能力对政府决策的作用和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正逐步体现出来。在理论界,网络舆情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迫切需要理论研究进行系统全面、逻辑严密、条缕清晰的总结归纳和分析推论,藉此从目不暇接、错综复杂的各门类网络事件中,逐一理清相关网络舆情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脉络,梳理网络舆情与政府管理这两者之间的多重互动关联,辨析网络舆情影响作用于执政决策的正负效应。这不仅能够敦促执政者在看待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的视角上更趋多维全面、理性客观、深入细致,更有助于引导执行层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正视民众的权益、完善公共管理措施、妥善应对各类不同声音,全面构建与民众和社会群体的和谐关系。本文结构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提炼并概括分析了有关“舆情”和“网络舆情”的概念,指出网络舆情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分析了网络舆情的特点、功能和形成的原因,阐述了网络舆情现阶段在中国的发展趋势。第二部分:采用“二分法”从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积极推动作用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积极作用包括监督政府行为、提高政府行政决策效率,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公共管理环境,有助于政府开展危机管理工作;消极作用包括冲击政府在信息的披露和发布等方面的主动权,割裂政府管理与公共监督,冲击政府公信力和凝聚力,导致政府管理秩序混乱等方面。第三部分:介绍政府在舆情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问题的阐述方面坚持“二分法”,从认识层面和处置工作层面进行分析;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则从信息公开不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的法律缺失及网络信息传播中“把关人”功能弱化等三个方面依次剖IV析。第四部分:关于完善政府在管理网络舆情相关工作的一系列方法对策。为了趋利避害,有效发挥和最大限度地放大网络舆情在政府公共决策中的积极推动作用,合理压缩消极负面舆情的生存空间,便利积极进步的网络舆繁衍生息,就必须针对性地引导、管理网络舆情。有鉴于以上研究,本文建议:要求政府科学主动地介入媒体议程设置,建立健全集信息汇集、研判、协调反馈、危机管理和引导为一体的综合掌控机制,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政府致力于管理网络舆情各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有鉴于网络舆情相关议题对于政府执行公共管理职能,具有重大科研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亟需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逐一系统地分析与回答每一议题,故而在研究实践过程中着力突出了科学性、价值性和实践性。本文理论支撑和依据丰富,通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统计调查、实例分析、案例佐证等科学方法,辅之以规范分析,全文紧扣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影响的实质,进行了缜密的分析,并结合近年来的网络热点事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