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在对古今有关湿热证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建立大鼠湿热证模型。2、建立“脂类代谢异常为湿邪生化物质基础之一”、“温病湿热证与胃肠动力紊乱、脂质代谢异常相关,清热化湿法作用机理与调控胃肠动力、调控脂类代谢相关”的假说。在此基础上研究清热化湿法(复合治法)对该湿热证模型的影响。并同时进行清热解毒(分治法)、宣气化湿法(分治法)的对比研究,从分子水平诠释清热化湿等法治疗大鼠湿热证模型胃肠动力紊乱的机理,以及调整脂类代谢异常的作用及作用机理,探讨清热化湿法清除湿、热两类致病因子,特别是清除湿邪的作用环节和靶点。在此基础上阐释湿热证“湿热分治”治疗理论的科学内涵。 方法:理论研究,采用文献收集、整理、分析的方法,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古代医家对湿热证的认识及辨证规律和清热化湿法的运用特点;对现代文献中清热化湿法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理清目前清热化湿法作用机理研究的基本脉络。 实验研究,以探讨清热化湿法清解湿邪及恢复脾胃运化功能的作用机制为本课题研究要点。以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为研究平台,对清热化湿法(王氏连朴饮加减方为代表方)治疗该模型的胃肠动力紊乱的作用及机理,调节脂类代谢异常的作用及机理,以及对该模型抗利尿激素(ADH)水平的影响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同时探讨清热解毒(B)法、宣气化湿(C)法与清热化湿(A)法在作用机理方面的差异。希望通过上述研究工作,从脂类代谢、胃肠激素及其基因表达等多个环节,阐释该法调整温病湿热证胃肠动力紊乱、恢复脾胃运化功能的部分作用机理,为全面阐释该法治疗湿热证的科学内涵打下基础。过程:采用肥甘饮食、高温高湿及外加感染鼠伤寒杆菌等复合因素模拟建立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湿热证模型组、清热化湿(A)法治疗组、清热解毒(B)法治疗组、宣气化湿(C)法治疗组、阳性对照(D)治疗组。观察清热化湿法、清热解毒法、宣气化湿法对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的影响。检测方法:1、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血及胃窦、结肠组织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AS)、P物质(SP)及生长抑素(SS)水平。2、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窦P物质(SP)的表达水平。3、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窦生长抑素受体1mRNA(SSR1mRNA)的表达水平。4、酶法检测各组大鼠血中TC、TG、LDL-c、HDL-c的含量。5、逆转录酶链反应法检测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mRNA(LDL-RmRNA)的表达水平。6、酶法检测各组大鼠抗利尿激素(ADH)含量。 结果:理论: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饮停聚、内外相引是温病湿热证形成的主要病因。上述病因导致湿热中阻、脾胃气机升降、运化失常是本证的病机关键。对外感湿热证之治疗,叶天士提出“湿热分治”之法:吴鞠通以辛开苦降,纠正中焦燥湿之偏;王孟英创制的王氏连朴饮为治疗该证的传世名方。对湿热证之辨证,强调湿热证以脾胃为中心,但有蒙上流下引起上、下焦多脏腑病变的特点,此方面古今文献的认识基本一致。本实验证明:清热化湿法可促使湿热证模型大鼠发热、腹泻等症状恢复正常。研究结果亦表明,清热化湿法具有以下作用:1、增加湿热模型大鼠血液及胃窦组织中MTL、GAS、SP的含量,降低清热化湿法对温病湿热证模型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博士学位论又SS的含量。2、增加模型大鼠胃窦组织中SP的表达。3、明显降低结肠组织SP的含量。4、明显降低ssRlmRNA在模型大鼠胃窦组织中的表达。5、显著降低模型鼠血液Tc、TG、LDL一C含量,升高HDL一C含量。6、显著增强湿热证模型大鼠肝脏LDL一RmRNA表达。7、显著降低模型鼠血液中ADH水平。 结论:1、研究认为:外感湿热、饮食内伤是温病湿热证的主要病因,外湿与内湿相合,湿热困脾,脾胃气机升降及运化失常为本病的病理关键。这也是本实验研究设计技术路线的理论基础。形成湿热证的两大类致病因子,湿性因子与脂类代谢、水液代谢异常相关。在湿热证,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所形成的腹胀、纳差诸证与胃肠动力紊乱、神经递质、胃肠激素及基因表达等相关。2、清热化湿法对胃肠激素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是其作用的机理之一,清热化湿法可以增加湿热模型大鼠血及组织中MTL及GAs的含量;增加模型大鼠血及胃窦组织中的sP含量及在胃窦组织中的表达;降低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SP的含量;降低模型大鼠血及组织中ss的含量及ssRlmRNA在组织中的表达。因此,清热化湿法改善腹胀、纳差、便澹诸证、纠正胃肠动力紊乱的功能,可能与该法对胃肠激素及基因表达的综合调节作用有关。3、清热化湿法对湿热模型大鼠脂类代谢的影响是该法清除湿性致病因子的机理之一。湿热证脂类代谢异常,而清热化湿法可有效地降低大鼠湿热模型TG、TC、LDL~C,升高HDL一。,显著增加肝脏LDL一RmRNA表达,促使脂类代谢复常。4、湿热证脾胃运化水湿功能失常,出现困重,不欲饮水、苔腻等。ADH具有明显收缩血管和抗利尿作用,与湿热证中水湿停留有关,清热化湿法能明显降低鼠湿热证血中ADH含量水平,纠正水液代谢失常,为清热化湿作用机理之一。5、虽然清热化湿(A)法、清热解毒(B)法、宣气化湿(c)法对以上指标都有调节作用,都可以不同程度改善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