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大鼠线栓法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transient middle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tMCAO)制作过程中,通过对三种模型纳入判定标准所形成梗死灶体积稳定性的比较,探索一个更恰当的模型纳入判定标准,以利于建立稳定的tMCAO模型。 方法:本实验依据经典的Koizumi线栓法tMCAO模型制作方法进行研究。实验分二步进行。第一步实验通过观察缺血时程和神经功能学症状的进展对tMCAO梗死灶阳性率、死亡率的影响,初步建立分别以缺血时间和神经功能学症状为基础的模型纳入的判定标准。选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两组:A组以特定的缺血时间为tMCAO模型纳入的判定标准(N=30),B组以特定的神经功能学表现为tMCAO模型纳入的判定标准(N=20)。其中A组又分为三个亚组(n=10),A1为栓塞60min再灌注组,A2为栓塞90min再灌注组,A3为栓塞120min再灌注组;B组分为两个亚组(n=10),其中B1组为地面行走出现向缺血脑半球对侧转大圈即刻实施再灌注,B2组为地面行走出现向缺血脑半球对侧转小圈即刻实施再灌注。观察指标:72h梗死灶阳性率、72h死亡率、72h梗死灶阳性平均体积、72h神经行为学评分。第二步实验在第一部分实验基础上,将A组和B组分别优选出的纳入标准进行重新分组,观察不同tMCAO模型纳入判定标准对梗死灶体积稳定性和神经功能学稳定性的影响。选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三组(n=30),各组模型纳入的判定标准分别为,S1组为栓塞90min再灌注,S2组为地面行走出现向缺血脑半球对侧转小圈即刻再灌注,S3组为栓塞90min再灌注且在90min内地面行走出现向缺血脑半球对侧转小圈。观察指标:再灌注72h生存率,再灌注72h即刻或死亡即刻脑梗死灶体积(n=10),7天生存分析(n=20)。实验所用全部大鼠均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常规进行MAP、血糖、脑血流、肛温和脑温监测以及血气分析。 结果:各组大鼠的血压,血糖,血气,和肛温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脑血流监测显示各组大鼠栓塞即刻均有脑血流下降过程,再灌注即刻均有上升过程。第一步实验A3组死亡率明显高于A1组和A2组(p<0.05),B1和B2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A2组梗死阳性率明显高于A1组(p<0.05),B2组梗死阳性率明显高于B1组(p<0.05)。第二步各组实验大鼠在术后72h进行的改良garcia评分有差异,S1组神经行为学的离散程度明显高于S2组和S3组(p<0.05)。S2组梗死灶的稳定程度明显优于S1,S3两组(p<0.05)。S1,S2,S3三组7天生存率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按缺血时程为标准纳入的模型,栓塞90min再灌注组梗死灶稳定性好,模型成功率高;按神经功能学症状为标准纳入的模型,地面行走出现向缺血脑半球对侧转小圈即刻再灌注组梗死灶稳定性好,模型成功率高。采用以地面行走出现向缺血脑半球对侧转小圈达首尾相扣即刻再灌作为模型纳入的判定标准,与以往的以单纯缺血90min或以90min结合地面行走出现向缺血脑半球对侧转圈作为模型纳入的判定标准进行比较,可建立7d生存率为80%的更加稳定的重症tMCAO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