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共同构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民族文物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精神内涵。多穆壶作为元代以来蒙、藏、满、汉等民族共用的文物,在工艺审美、文化交流、历史发展、现世收藏等方面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对于了解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播、交流、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于多穆壶的研究基础十分薄弱,特别是在多穆壶的定义、起源、流变、鉴定等问题上存在的诸多误解和盲区,对于全面认识多穆壶并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产生了很多不利因素,亟待解决。本文以一定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艺术学等研究方法,首先依据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观点,在分类对比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之上,厘清了民族与民族文物的概念范畴,解决了多穆壶研究的背景问题。其次针对目前在多穆壶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口述史调查、比对分析、演绎推理,从定义辨析、起源探究、功能演变、传播路径四个方面,对多穆壶的起源流变和发展脉络进行了考证,重新界定了多穆壶的有关要素,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例如在多穆壶的定义方面,提出“多穆壶最早是由蒙族用蒙语定义的,而后由藏族、满族、汉族等结合本民族的语言、生活等文化因素,对多穆壶进行了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定义”的观点。在多穆壶的起源方面,提出“多穆壶并非完全的‘舶来品’,无论在形制还是装饰方面,都既蕴含了外来文化,同时也体现着本土特色,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的观点。在多穆壶的功能演变方面,提出“实用功能——实用功能为主、兼具礼制功能——礼制功能为主、实用功能削弱”的变化过程。在多穆壶的传播路径方面,提出“蒙古地区——西藏地区——蒙古地区和东北地区——内地”的观点。之后选取藏传佛教的角度,通过对藏传佛教在元、明、清时期的发展以及僧帽壶、贲巴壶等典型藏传佛教文物与多穆壶之间存在异同的探讨,从文化因素方面对多穆壶的出现、发展以及传播进行了解读。最后在上述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多穆壶在形制、装饰、材质等方面所表现的不同特征,归纳总结了多穆壶的时代特点,进而依此梳理出多穆壶收藏与鉴定的相关要点,例如元代多穆壶器型一般都较为短矮,装饰较为朴素,目前可见以瓷质为主,明代多穆壶多装饰简单、“S”型长流的实用多穆壶,而清代多穆壶则呈现为长筒状,装饰较为华丽,材质种类也明显增多,此外不同时期多穆壶在流、挡、柄等方面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鉴定要点的提出为多穆壶在现世的继承、流传与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