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耳穴阳性反应点的分布,以及针灸治疗后耳穴阳性反应点的变化,探寻周围性面瘫患者耳穴阳性反应点分布规律,为周围性面瘫的诊疗奠定基础。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石家庄市中医院针灸科就诊的符合入选标准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共120例,(1)采用望诊、触诊、CLRH-A型耳廓探测器电测定等不同方法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耳穴阳性反应点情况。(2)120例患者采用常规针灸治疗,每日1次,一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估等级系统(H-B评级)、面部残疾指数(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周围性面神经炎治疗效果评估表(Portmann评估表)等指标评估周围性面瘫治疗疗效,并通过望诊、触诊、电测定等耳穴探测方法观察耳穴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120例患者,排除4人,116例面瘫患者纳入,研究发现1)周围性面瘫患者耳穴分布主要集中在眼(77.6%)、面颊(69.9%)、颞(52.6%)、额(36.2%)、颌(30.2%),其中耳穴眼、面颊、颌、颞、额在耳穴“倒置胚胎图”上与面部器官相对应;2)周围性面瘫患者耳穴阳性反应点受证型、分期、病变部位、性别等因素影响而分布不同:不同证型的周围性面瘫患者耳穴阳性反应点分布不同,风寒袭络型以耳穴眼、牙为主,风热袭络型耳穴以眼为主,风痰阻络型耳穴以眼、面颊、肩、内分泌为主,气虚血瘀型以颈椎、胸椎为主,耳穴眼、颈椎、内分泌、胃、坐骨神经、枕、肾、大肠、脾、耳中、内耳、贲门、腕、升压点在四种证型中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耳穴眼、面颊、牙、胸椎、颈椎、交感、神门、胃、枕、肾、大肠、脾、耳中、内耳、贲门、肘、腕、升压点在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不同分期中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周围性面瘫患者病变同侧耳廓出现阳性耳穴的数量明显多于患病对侧;耳穴眼、面颊、牙、胸椎、颈椎、腰椎、神门、额、颌、三焦、膀胱在不同性别中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临床观察结果,1)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总有效率为96.56%,且治疗后周围性面瘫患者H-B评级、Portmann评分、FDI评价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2)11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在针灸治疗后耳穴阳性反应点的数量明显降低,其中耳穴眼、面颊、牙、颈椎、肩、颞、内分泌、交感、腰椎、神门等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7例治愈和58例显效的周围性面瘫患者耳穴眼、面颊、牙、颈椎、肩、颞、内分泌、交感、腰椎、神门、额、心、颌、三焦、垂前、坐骨神经、肾、舌、膀胱、小肠、耳中、扁桃体阳性反应点数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耳穴阳性反应点主要是眼、面颊、颞、额、颌、垂前、心、三焦、内分泌、交感、神门,这种耳穴阳性反应点的分布受证型、分期等因素的影响,且治疗后耳穴阳性反应点数量明显改善,提示耳穴阳性反应点可以反映周围性面瘫的病症情况,并随着周围性面瘫治愈而数量减少,为耳穴反映病症(诊断)、感受刺激(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图1幅;表10个;参1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