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语言变异的视角出发,分别从语言态度、语音、词汇、语法四个方面分别选择较小的角度切入,对南京大学一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中心留学生群体的汉语中介语系统展开研究,并以言语社区的理论视角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总括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主体部分包括四章,分别为语言态度调查,元音变异的实验研究,女性社会称谓语变异调查,“很X”结构的接受度调查。四个部分均遵循“研究现状-调查或实验内容-调查结果与定量分析-结论”的内在逻辑,通过分析大量详细的数据,观察性别、职业、华裔背景、学习汉语时间、汉语习得水平、汉语习得动机水平等变量的影响,在部分验证前人的研究成果与结论的同时,也做出了不少补充和修正。第二章“语言态度调查”在部分验证有效变量的同时,对变量影响的复杂性做出分析,同时指出语言态度与动机水平之间的显著关联;第三章“元音变异实验”通过对大量共振峰数据的观察与分析,在验证标记性强弱对元音习得影响的同时,指出汉语习得者的舌位摸索是母语迁移与矫枉过正双向作用的体现;第四章在探讨留学生对汉语中女性通用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的适应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调查对象的性别、华裔背景与汉语水平高低对年轻陌生女性的面称和背称的使用情况的影响;第五章“很X结构的接受度调查”,在分析性别、华裔背景与汉语水平三个变量对接受度的影响的同时,也对前人的方向性结论做出一定程度的补充与修正。第六章“结论”,在归纳和总结前文实验的基础上,阐述了本文作者的基本观点,并对未来的研究做出展望。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田野调查、定量范式、实验语音学及语言态度研究等语言变异研究方法,在探索与学习中有步骤地展开研究。作为中美中心的中方学生,笔者较为自然地融入了留学生言语社区,在参与观察(participantobservation)中选取语言变项,采用问卷调查和录音调查获取详实的语料数据。在定量范式研究中,本文采用Likert五级法、t检验、方差分析、P值与相关系数检验等方法,对组内或组间的显著性与相关性进行分析,对前人的结论进行验证和补充。在针对调查对象元音变异的研究中,本文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运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对共振峰数据进行提取,并通过进一步定量研究与对比分析对实验得到的大量语音数据进行处理。在语言态度研究中,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直接测量法,通过调查对象的自我评价测试(self-evaluation test),获取关于语言评价、语言选用、学习动机、自我评价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从语言态度、语音、词汇、语法四个角度,对一个在华留学生社区的汉语中介语使用情况展开系统性的定量研究,具有开创性的研究价值。同时,四个角度的实证性研究,也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留学生言语社区的存在,从而支持了言语社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