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设的概念源于哲学、逻辑学,但对预设研究最多、最热情的是语言学界。目前有关预设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对某些特殊领域的语用预设现象的研究还比较少。有研究者对庭审中的语用预设现象做了研究,但其中大多数的研究停留在庭审中双方律师在询问中对语用预设交际策略的表层形式的描述上。事实上,在庭审过程中使用预设策略的不仅仅是律师,包括法官、公诉人和庭审中的当事人都会使用预设。鉴于法庭庭审问答是具有冲突性的、以目的为导向的言语行为,对法庭庭审互动中的预设进行认知语用解释有着很大的必要性。 本文尝试从认知语用的角度,运用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通过对一些庭审案例中语用预设现象的分析,应用描述和阐释相结合的方法对在庭审中语用预设的生成、理解、特点以及作用将做详细、深入的分析、研究。从而帮助人们更深入认识和理解法庭庭审互动中的预设现象,也为预设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本研究尝试用语用预设的关联理论模式来解释中国法律庭审互动中语用预设的生成、特点以及语用预设的取消。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语料做了分析和阐释。本研究所用语料收集于兰州中级人民法院民事案件的庭审记录。通过对八小时多录音的撰写,用2,2000多汉字的庭审记录作为本研究的语料。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本文作者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对中国法律庭审互动中语用预设的生成、特点及可取消性做了阐释。 本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理据、意义、目标和方法。第二部分首先回顾了法律语言学的基本知识,然后从逻辑学、语义学、语用学角度评述了预设的相关理论,并阐述了国内外对庭审互动中预设研究的现状。同时,分别讨论了各项研究的优劣之处,借此提出了从认知语用角度研究预设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概述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并对关联理论及相关概念做了阐释,同时简述了廖美珍的目的原则。依据关联理论和目的原则,提出了本研究的语用预设关联理论模式。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分析部分,我们结合庭审预设的特点,尝试使用该框架解释庭审互动中预设现象的认知过程。对在庭审互动中法官、律师和当事人如何利用预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及如何成功识别并破除预设圈套进行阐释。第五部分综述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从法人员正确使用语言的启示,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