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妮·泰勒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迄今为止出版了二十二部长篇小说。《掘向美国》是泰勒的第十七部小说,描写了一个美国伊朗移民家庭和一个美国白人家庭之间跨越文化背景的交流和友谊。这部小说在创作时融入了泰勒现实中与伊朗人相处的经历,描写了两代美国伊朗移民的生活。伊朗族裔在和美国人的交流中经历了种种文化冲突,具有适应美国主流文化和保留伊朗原生文化的两种不同趋势,在协调两种文化的影响中探索和重新定义了自己的文化身份。本文的理论基础是斯图尔特·霍尔的文化身份观。霍尔认为文化身份既有基于共同历史和祖先的集体文化特征,也有历史干预下的差异性。他反对把文化身份视为一成不变的传统的本质主义观点,认为文化身份是历史和文化话语中的一种不稳固的定位。根据霍尔的文化身份观,本文研究安妮·泰勒小说《掘向美国》中伊朗流散族群的文化身份。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安妮·泰勒的生平和作品,简述国内外学者对泰勒小说的研究,阐明研究的理论依据,并揭示论文的研究问题和文章结构。第二章分析了伊朗流散族群在美国的文化实践,探讨了美国伊朗族裔的文化身份倾向。伊朗流散族群的文化实践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伊朗文化传统,也受到美国主流文化影响,并呈现出代际上美国化的趋势。美国伊朗族裔在伊朗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第一代伊朗移民习惯于用伊朗语交流,他们只在面对美国人时才使用英语,而第二代伊朗移民不分场合更习惯使用英语。伊朗族裔保持着对本民族食物的热爱,但饮食选择趋向多样化。年长的伊朗移民遵循伊朗社会的礼仪,穿着上过于正式,人际交往中显得过于礼貌。相较之下,年轻的伊朗移民更加适应美国社会的社交礼仪。伊朗流散族群建立了以家庭为中心的独立的民族社群,有利于增强集体民族身份和保留传统文化身份。随着伊朗人与美国人的交往,伊朗族裔社群逐渐接纳美国人。伊朗流散族群仍然受到伊朗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在家庭教育、性别角色、赡养老人和人际交往上,这些传统观念也在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有所变化。第三章探讨美国文化背景下伊朗流散族群“局外人”的文化身份及其原因。小说里美国伊朗族裔长期置身于美国主流文化之外,这既有移民环境的原因,也是伊朗族裔自身文化态度导致的结果。一方面,美国白人视伊朗人为“他者”。美伊两国交恶使美国人对伊朗人抱有政治敌意,伊朗人遭受来自美国人的种族和文化歧视。另一方面,伊朗流散族群与祖国在心理上和实际上的联系影响着他们文化身份中的“伊朗性”。第一代伊朗移民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尊重、保存和保护伊朗文化,关心伊朗政局,长期怀念故土。年轻一代的美国伊朗人同样具有伊朗民族意识。伊朗流散族群看待美国文化时抱有偏见,包括民族中心主义和对美国人的刻板印象,这影响伊朗族裔适应美国文化。第四章总结美国伊朗流散族群文化身份的两个特点:模糊性和多样性。伊朗流散族群的文化身份具有模糊性和矛盾性。第一代伊朗族裔身处两种文化之间,既无法融入美国主流文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第二代伊朗族裔表面上被“美国化”,内心却亲近伊朗人和伊朗文化。伊朗流散族群的文化身份发展过程还具有代内和代际的多样性。第一代美国伊朗族裔的流散经历影响了他们文化身份的形成,第二代伊朗族裔则在家庭教育和文化适应的影响下探索个人不同的文化身份。结语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通过对两代伊朗流散族群的比较研究,发现其文化身份趋向美国化。但总体而言,年轻的美国伊朗族裔具有与父辈不同的“伊朗身份”,表现为一种身份意识,而非文化实践。本文认为,小说中对伊朗人的文化适应困难和身份认同挣扎的描写,体现了安妮·泰勒对于美国少数伊朗族裔的身份定位的现实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