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肺部真菌感染呈持续增多趋势,因多发生在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念珠菌病病死率30%~40%,曲霉病病死率高达50%~100%。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深部真菌感染的转归很大程度取决于早期诊治。但目前临床确诊相当困难,因为症状和体征没有特异性,影像学改变呈多形性,除典型的肺曲菌球外,由于混合感染的存在,有时也难与结核杆菌、病毒感染相鉴别;病原体检测不敏感,传统真菌培养的阳性率低,有时即使是阳性,但若从非无菌部位(如咽拭子、痰等)分离出来的,也难以确定是污染、定植还是侵袭。几年来,备受关注的非培养方法即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技术检测法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其中之一真菌的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的检测受到重视。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102例临床诊断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结合临床资料探讨血(1→3)-β-D葡聚糖的检测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2007年6月~2008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内科,省四院呼吸内科、ICU、血液科,省医院ICU以及省胸科医院呼吸内科肺部感染的患者,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委员会的“肺真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临床诊断标准,符合上述条件者共102例。根据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情况,分为用药组和非用药组。对入选的患者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以厂家提供的正常参考值<10pg/ml为标准),高于正常值的患者进行抗真菌治疗后7~10天进行复查。
结果: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生长,其中白色念珠菌42例,约占41.2%,非白念珠菌5例,曲霉菌54例,占52.9%,米根霉菌和曲霉菌1例。同时对患者的相关的基础疾病和可能的诱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肺部疾病的患者真菌感染机率增高。102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痊愈好转95例(93.1%),无变化2例(2.0%),恶化和死亡5例(4.9%),包括原发真菌感染死亡1例。血浆(1→3)-β-D葡聚糖测定,并根据检测的结果未用药组明显高于用药组,并发现未用药组在抗真菌治疗后,血浆(1→3)-β-D葡聚糖在7~10天内降至正常。
结论:随着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重症病人生存时间的延长、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等条件致病性真菌的感染率增加,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以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多见,约占95%以上。由于病人病情较重、不能耐受创伤性检查,很难取得组织病理或组织培养的结果,而不能确诊。痰涂片或痰培养尤其是白色念珠菌结果阳性,并不能确诊为感染,有可能仅仅是定植。血浆(1→3)-B-D葡聚糖抗原的检测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诊断手段。原因是(1→3)-β-D葡聚糖是真菌的特有成分,而细菌、人和动物基本不含该成分。只有真菌进入人体血液或深部组织后,经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等处理后,从胞壁释放入血液等体液中,而浅表真菌感染或定植时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则不升高,因此血浆(1→3)-β-D-葡聚糖的升高成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对高危患者进行动态血浆(1→3)-β-D葡聚糖的检测对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仍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多项试验证明阴性预测值为100%。如果能够得到循证医学的证据,可以排除侵袭性感染,可以节省大量医疗资源,减轻患者的负担。当然其临床价值还需要前瞻性、大样本的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