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年节叙事”,亦即剧情发生在“年节”期间、且情节相对完整的戏剧作品,是一个数量丰富且颇具生命力的存在。这些作品以现代戏剧独有的形式,呈现着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节日;又在对传统“年节”的呈现中表现着包括社会革命、阶级斗争、民族救亡、政党权力等现代社会政治议题,从而为研究和探索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戏剧、文学乃至文化状况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本文以中国现代戏剧中的“年节叙事”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戏剧的“组织结构”、“话语形态”和“文化功能”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和论述,进而探讨其艺术特征与文化价值。 第一部分“年节叙事的组织结构”,将中国现代戏剧中的“年节叙事”视为一个具有内在共性的整体,从“年节”在“叙事”中的结构功能入手,概括“年节叙事”在组织结构方式上的一般特征:作为一个特殊时间,“年节”不仅规定了剧中的时空环境,更形塑了人物的内在动机与类型关系,从而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戏剧情境;在此情境下,剧中的人物可分为“家庭成员”与“非家庭成员”两个基本类型,前者由“缺席者”与“留守者”组成,后者则可进一步细分为“援助者”与“敌对者”两类。这些叙事元素共同构建了“年节叙事”的基本情节模式,并体现出其特有的叙事逻辑、价值尺度和象征意蕴。 第二部分“年节叙事的话语形态”,主要关注不同时期的“年节叙事”作品,从具体文本的话语形态出发,探索了不同社会政治议题如何在“年节叙事”的结构框架下得到表达:如《甲子第一天》借助传统纪年方式所承载的时间观念,为革命者的牺牲赋予更高的意义;而《年夜饭》一剧则在为阶级认同平添温情的同时,折射出家庭伦理与阶级革命间的价值矛盾;在《回春之曲》中,年俗被视为民族历史与身份认同的起点;而从《在关内过年》到《白毛女》的演变,则体现了叙事中政治逻辑的强化。社会政治议题在“年节叙事”中的出入,赋予作品一种内在的张力,更显现出“年节叙事”的现代品格。 第三部分“年节叙事的文化功能”,进一步关注“年节叙事”背后的创作策略和文本生产机制,并将其置入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冲突”的历史语境中加以审视,发掘“年节叙事”在现代中国社会文化方面的功能与意义:凭借戏剧艺术所特有的叙事特征,中国现代戏剧中的“年节叙事”成为了现代知识分子剧作家与其潜在受众、现代文化观念与民间传统生活方式之间的“中介”,不仅有效地唤起了下层受众的普遍经验与情感共鸣,更为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传播现代知识、灌输现代价值理念打开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