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污染源水生物处理工艺作为一种高效低耗、运行管理简单的处理方法,能够降低饮用水的“三致”风险,减轻常规处理及深度处理负担,改善和提高饮用水水质。微型后生动物是生物膜上除原生动物以外的多细胞低等动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在源水生物处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课题结合微污染源水生物处理的生产性装置和现场中试研究的微生物镜检、微型后生动物的环境毒理等实验结果,探讨了微型后生动物的分布、功能对后续净化的影响、微型后生动物的毒理等,为城镇供水安全提供参考。
通过在嘉兴、桐乡和海宁等地水厂源水生物预处理生产性装置中放置观察填料和定期取样等现场试验,考察了污染源水生物处理装置除污染效果以及微型动物的分布。研究表明,在源水水质相对较差(NH3—N>1mg/L,CODMn~6mg/L)的情况下,生物预处理采用悬浮填料其对NH3—N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70%和15%左右,弹性填料对NH3—N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65%和10%左右,悬浮填料上生长的微型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要少于弹性填料。臭氧生物生物活性炭滤池中发现大量孳生的椎实螺及其卵,滤池反冲出水发现其中微生物数量在5min后达到峰值,约为1600~2200个/mL。建议在生物预处理装置之后投加预氧化剂或消毒剂控制微型动物进入后续处理系统和提高滤池密封性等方面入手,控制微型动物和藻类的生长繁殖,提高出水质量和用水。
研究表明,苔藓虫的分泌物和死亡残体对发光细菌的抑制率随浓度变化呈现出非线性的S—型曲线,其最大抑制率不超过30%,可以认为,苔藓虫大量生长时,其毒性较弱,不会对人等高级动物造成危险。当苔藓虫发生爆发性生长并导致沿程水头损失增加时,可强制清除。通过对软体动物椎实螺及虫卵进行冲击性杀灭,当有效氯浓度为4mg/L或臭氧浓度为4mg/L时,可在30min内杀灭椎实螺个体;当有效氯浓度为5mg/L以上时,可在30min~1h内杀灭椎实螺卵。
生物处理池以穿孔管曝气方式、气水比1—1.2:1、HRT为1h的工况运行,悬浮填料和弹性填料对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0%和65%左右,对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18%和16%左右。此外,这两种预处理装置对藻类、SS和浊度、Fe、Mn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对比分析了微型动物种类和数量与填料和水质的相关性,探讨了微型动物在源水生物预处理中的指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