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性财政支出的犯罪治理效应研究——基于犯罪经济学视角

来源 :南京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4123273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创下了世界最高的经济增长率的历史记录。然而,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犯罪率不断攀升,民生问题突出,影响社会稳定,阻碍和谐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犯罪治理上一直奉行打压的策略,期间进行多次“严打”行动,然而效果甚微。犯罪率攀升与民生弱化都是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因此本文认为犯罪率攀升与民生状况弱化之间或许有某种关联。  民生性财政支出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三大支出为核心。基于此,本文根据犯罪经济学模型,构建了包含民生性财政支出总量及构成民生性财政支出的三大支出在内的理论分析框架。理论分析表明,民生性财政支出总量及构成民生性财政支出的三大支出的提高都能够有效抑制犯罪。  为了进一步证明以上理论分析结论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本文基于2002~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估计克服内生性问题,并用稳健性的两步估计分别研究了民生性财政支出总量及结构对犯罪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民生性财政支出总量的提高对犯罪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构成民生性财政的三大支出中,教育支出及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在犯罪治理上能够发挥作用,且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对犯罪的抑制效应更有效,而医疗卫生并不能影响犯罪。并且,我国在教育支出的结构上,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占比过高,而初、中等教育投入力度不足。如果适当调整教育支出结构,增加初、中等教育投入,教育支出的犯罪治理效应会更好。  因此,本文的结论意味着民生状况的弱化是导致犯罪率持续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改善民生问题,对犯罪治理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在犯罪治理上,政府应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重点提高教育支出,调整教育支出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提高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农村社会保障。同时,创新制度设计,提高犯罪成本,实现民生支出增加与个体利益挂钩,从而对犯罪行为更具约束力。
其他文献
能源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对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出口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加强。出口部门和能
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和核心区域,集中代表了现代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辽宁省作为城市化程度较高、城市经济比较发达的省
学位
价格发现与风险转移是期货市场的两大基本功能。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历史证明期货市场在提供权威价格指导、转移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促进农产品流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而曲折的变革,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资源配置非均衡两大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于2005年底提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下简称“新机制”改革)。“新机制”改革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畴,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项目、按比例承担的经费保障机制,对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