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思学派是战国时介于孔子和孟子之间的儒家派别。过去,由于资料的匮乏,有人怀疑它的存在,而对于它的全面研究更是不可能。但随着地下资料的出土,尤其是郭店楚墓竹简的出土和上博简的发现,为子思学派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可能。本文在结构上分作三编。第一编,为子思学派人物的考证。结合相关文献材料考证,我们认为子思学派除了子思以外,尚有子上、公孙尼子、申祥等成员。子上是子思的儿子,有很深的家学,子思教其读书、立志,受子思的影响很大。公孙尼子为孔子的再传弟子,在年辈上与子思相当,其思想与子思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申祥为孔子弟子子张之子,史籍中有他与子思的问答之辞,应与子思有很深的交往,其思想也有与子思相似的地方。他们都应为子思学派的成员。第二编,为子思学派著述的考证。首先,对历史上存在的子思学派的著作集——《子思》的源流、版本、篇目作了考证。其次,考察了《礼记》中与子思学派有关的篇目,除了争议较小的《中庸》外,尚有《缁衣》、《表记》、《坊记》、《大学》、《乐记》等篇,其中,《缁衣》、《表记》、《坊记》、《大学》与子思有关,当出于子思,《乐记》与公孙尼子有关,当出于公孙尼子。最后,考察了出土简帛中与子思学派有关者,除了《鲁穆公问子思》及争议较小的《五行》外,《性自命出》、《穷达以时》为子思学派著作的可能性很大。第三编,为子思学派思想的研究。依次从子思学派的“中庸”说、“诚敬”论、“五行”说、心性论、修身论、君臣观等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对其“中庸”说,在新近发现的清华简《保训》中找到了它的源头,而其直接的影响则来自孔子。“诚敬”论是子思思想的特色之一,它往往与“慎独”和“情”联系在一起的。“五行”说从唐代以来即有争议,我们考察了《尚书》“五行”、“五行”的相生相克说、邹衍的“五德终始”说,通过比较我们认为子思的“五行”说与上述学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区别的成分大,这也是子思学派的思想特色之一。子思学派的心性论受孔子影响而又有其特色,子思学派往往重视“天”,同时以情论性,有着明显的性善论的倾向。修身论在《大学》等篇中体现比较集中,其内容表现在修己和治人两个方面,修己是向内的发展,治人则是向外的发展,在子思学派看来,向外的发展即治人更重要,修己的最终目的还是治人。君臣观是子思学派政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君道”和“臣道”两方面的内容,“君道”体现在德治仁政、表率作用、重民、尚贤等方面,“臣道”观即“从道不从君”,这是子思思想最有特色的部分之一。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子思学派确实有其特色,其思想前承孔子,后及孟子,在学术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学术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对子思学派人物、著述、思想三大部分的考证与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子思学派不但存在,而且在当时影响很大,其学说有迹可循,并且有其特点,确实可以弥补孔孟之间的学术缺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