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是全球种植范围最为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约有30%-40%的人以小麦为主要的粮食来源。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小麦生产国,小麦生产区主要集中在秦岭以北的地区。而在北方的黄河灌区中,陕西、宁夏、河南与山东这四个省份的小麦总种植面积约为全国小麦总种植面积的41%,小麦总产量约为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0%。我国小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约为全国粮食作物总量的25%和22%,年消费总量约为1.2亿吨,是我国约一半人口的主食,在我国粮食构成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这种特殊的地位,使得小麦的生产深刻地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保证粮食安全一直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社会安稳以及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是国家政策性问题中的首要问题。粮食安全问题是关于粮食供需之间的矛盾问题。以小麦为例,从需求角度来看,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小麦需求量也在持续增加。而从小麦供给角度来看,耕地资源短缺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导致小麦的种植面积和种植比例下降,产量降低。小麦的供给量无法有效满足需求量,供需矛盾呈现紧张的态势,解决小麦供需矛盾的关键变为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小麦的产量。增加要素投入和提高效率是提高小麦产量的主要途径,在要素稀缺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效率来达到增产目的成为一条有效途径。效率可以被分解为技术进步与生产技术效率,在不考虑技术进步的前提下,技术效率是实现产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在影响农户技术效率的因素中,土地规模和兼业行为是两个重要的视角。土地规模的不适当扩张会导致农户技术效率的下降,而兼业水平通过影响农户的农业投入与经营方式来影响技术效率,除此之外,二者的交互作用也会对技术效率产生影响,而综合的影响效果将依赖于实证分析。目前关于交互作用对技术效率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以提升农户技术效率为目的,研究土地规模、兼业水平和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和概念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对现阶段我国小麦主产区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简要分析。其次,利用黄河流域陕西、宁夏、河南和山东四个省,1006户小麦种植户的微观调研数据,统计分析了样本区域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包括了小麦总产量、土地规模、兼业水平以及其他家庭特征;最后,构建SFA模型,计算小麦种植户的技术效率,并进一步分析土地规模、兼业水平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主要生产要素产出弹性的排序为:土地投入(0.503)>固定资本投入(0.350)>流动资本投入(0.306)>劳动投入(-0.132)。土地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我国的人口红利仍然持续存在。农户小麦规模弹性为1.03,仅仅通过提高生产规模来促进小麦产业的发展,潜力有限。(2)兼业对技术效率的边际影响是单调递减的,表现为:当土地规模不变时,兼业的边际效应会随着兼业值的增大而逐渐降低;而土地规模对技术效率的边际影响是倒U型趋势的,表现为:当兼业值不变时,随着土地规模的扩大,土地规模的边际效应会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3)土地规模与兼业水平的交互作用所带来的结果是:土地规模可以增加兼业水平对技术效率的边际效应;兼业水平也会增加最大边际效应的土地规模组范围。若以追求技术效率为政策目标,纯农户最适宜的土地种植范围为5-10亩,一兼农户的最适宜的范围为10-15亩,二兼农户的为15-20亩。因此,随着兼业程度的提高,农户的最佳种植规模也在逐步扩大。这意味着适当地再分配土地规模可以提高兼业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4)户主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小麦灌溉率越高,复种指数越大,小麦所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越少,越有利于技术效率的提升。而这些控制变量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会随着兼业值的升高而减弱,也就是说,相较于兼业农户,改善纯农户的生产环境,效率回报的效果更显著。(5)全部农户的平均技术效率为87.7%,这表明若技术效率的损失能够得到有效地消除,产出水平有可能提高12.3%,因此从整体上来说,技术效率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