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吴门学派和吴中诗派研究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long5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地自古文化昌盛,流派纷繁。清朝乾嘉时期,吴门学派、吴中诗派先后崛起。本文即以两个流派为研究主体展开论述,在探讨学术与文学互动的同时,以期廓清吴地自明以后的文风文脉。本文共分八章展开立说。绪论对全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观点作一概括,在考察学界研究成果的同时,明晰本文研究方法。文章以明代至民初为时间区域,以对吴门学派和吴中诗派的互动探讨为主体,考察吴地明以后逐渐形成的学术生态和文脉传统;通过学派和诗派的对比研究,对学术与文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行考察。第一章探讨吴门学派和吴中诗派的地缘学关联。在考察吴门学派、吴中诗派各自依据地缘发展其流派的同时,对吴门学派和吴中诗派因地缘而产生的连结进行概述。第二章论明代以前的吴地文学与学术。由对明前学术、文学生态的概述,突出明前就已经初具雏形的文人结社交游、学者讲学传经风气,明晰吴地后代学术、文学的前缘和传统。第三章主要论述吴门学派的学术思想。文章以吴派诸将为主线展开论述,强调惠有声、惠周惕、惠士奇对家传经学的开山作用,对惠栋在吴派的“集大成”性进行探究,对吴派后学江声、余萧客的经学主张展开论述,对江藩和《汉学师承记》在吴派后学中的辐射进行考察。第四章则集中对吴门学派的学术成就展开论述。吴派在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在疏通典籍、对前代文献整理方面也卓有成就,其对经学、训诂学、史学典籍的整理不仅细致严谨还“卓有一家之言”;最后,吴派学风严谨,讲求“实事求是”、“通经致用”。第五章将吴中诗人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文学思想内涵。论述自惠周惕、惠士奇的诗论和创作始,继而分别对王鸣盛的“以才辅学,以韵达情”、钱大昕的“四长’之说”和王昶的“温柔敦厚”做诗论和创作上面的概述,最后对“吴中七子”这一吴中诗派主力中的其他诸家的诗作诗论进行简要的探讨。第六章以吴中诗人群体的文学成就为主体,强调乾嘉时期吴地诗人在开拓诗论视野和前代文献整理上做出的贡献。吴中诗人群体们在诗歌创作中以经史之学、训诂之学入诗,同样推进了清代“学人之诗”的发展。第七章,分两节对吴门学派与吴中诗派的互动进行研究。第一节对学术和文学的连结进行统论,兼论学术对文学的影响。第二节深入展开对乾嘉时期吴地流派的互动研究,具体阐述吴派对吴中诗派的影响以及吴派在吴中诗派中的回响。第八章以晚近的吴地学术与文学为题,对晚近的学风和流派做一介绍,对晚近中国学风的嬗变、文学的“近代化”进行简要论述。结论以现当代的学术与文学祈向的反思结束,对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本身展开探讨,以期对现代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正> 在探索汉太史公司马谈、迁父子生平、行年的论著中,数十年来,多于史迁而少于史谈,史迁的首推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①,主张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丙申,即公元前145
"三言"作为冯梦龙社会思想的集中体现,也反映了他丰富复杂的道德思想。他的道德观主要体现在对仁义、情爱的人性化的关照与反思。一方面冯梦龙肯定符合人性、人情的情爱、仁
本文是编纂《中国河湖大典》的衍生论文之一。借常用成语"泾渭分明"为题,引经据典,详细辨析渭河与泾河谁清谁浊,通过文化层面上介绍自古以来对两河流"清"与"浊"的争论,从而引
基于既有研究综述了1990年代以来日本大都市圈的发展动态。1990年代初期,东京都市圈郊区扩张的势头停止,取而代之的是中心区的人口增加,即人口的都心回流趋向。究其原因,泡沫
<正>【编者按】本刊在2013年将延续过去几年来的学术传统,与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联合组织相关学者就2012年度中国儿童研究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状况进行回顾与点评。本
期刊
基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和Mn2+的信号抑制特性,探索矿物离子对凝胶结构损害的可视化新方法。通过氯化锰溶液静态扩散实验和驱替凝胶实验,研究了Mn2+在多孔介质-凝胶体系中的扩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管理工作也应该进一步的加强,从而推动财务管理创新,以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在21世纪,财务管理工作当中面临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需要及时
<正> 为切实加强劳动定额工作,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已将劳动定额标准纳入到国家标准化管理轨道。这是劳动定额工作的一次重要转折,它标志着我国劳动定额工作已进入一个新的
为探索山西省实现体育强省的目标,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体育强国”理论为指导,旨在探索与山西省要素禀赋及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之所以出现如此之多见诸文字的家训,与这一社会动荡时期门阀士族为维护自己家族在风雨飘摇时代立于不败之地的自觉意识有关;也与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告诫子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