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监测腹泻儿童艰难梭菌感染状况,以及对院内环境中艰难梭菌污染进行调查,分析儿童艰难梭菌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探索艰难梭菌食源性传播的可能性;通过分析艰难梭菌及其他腹泻病原体在腹泻儿童中的分布,了解其合并感染的现状。【方法】1.2013年6月至2013年11月,选取209例苏大附属儿童医院腹泻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粪便样本,进行厌氧增菌培养,采用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菌株DNA,以艰难梭菌看家基因tpi、毒素基因tcd A和毒素基因tcd B为靶基因,运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提取的DNA模板进行扩增。依据艰难梭菌培养及艰难梭菌毒素基因检测的结果,有腹泻症状且艰难梭菌毒素基因检测阳性者诊断为艰难梭菌感染患者。2.根据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利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研究对象资料,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收集到的调查表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对艰难梭菌感染相关影响因素作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研究对象不同特征之间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选取医院消化科病房,采集坐便器边缘、水龙头、门把手、陪护家属手部、病床护栏五个部位环境样本共120份,进行增菌培养并提取DNA模板,以PCR方法进行产毒艰难梭菌检测。4.对其他腹泻病原菌的检测采用分离培养的方法,腹泻病毒采用相应检测试剂盒,结合常见腹泻病原体与艰难梭菌的检测结果,分析腹泻儿童中病原体的分布及艰难梭菌合并感染现状。【结果】1.对209例临床腹泻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共检出艰难梭菌tpi基因阳性48例,占样本总数的23.0%(48/209)。其中产毒艰难梭菌(毒素基因A/B阳性)共32例,根据艰难梭菌感染的诊断标准,监测腹泻儿童中艰难梭菌感染率为15.3%(32/209)。2.对艰难梭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月龄可能是CDI发病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OR=0.221)。对儿童艰难梭菌感染其他相关因素的分析发现,入院前腹泻时间(p=0.007,OR=3.395)、水样便(p=0.013,OR=5.011)及发热症状(p=0.039,OR=2.486)三项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3.艰难梭菌感染患儿中23例(23/31,74.2%)为入院后两日内发生腹泻,且入院前6周内并无住院经历,属于社区获得性感染。医院内采集的120份环境样本中,仅1例采自坐便器边缘的样本中检测出艰难梭菌,其毒素检测结果显示B毒素阳性。4.在209例腹泻患儿中,共127例(60.8%)患儿检测出病原微生物,其中30例(30/127,23.6%)存在合并感染情况。检出病原体中病毒感染占72.8%,其中轮状病毒居于首位,其次为杯状病毒;细菌感染占27.2%,其中艰难梭菌居首位,其次为沙门菌。发生合并感染的30例病例中,与其他病原发生合并感染最多的为轮状病毒(23/30,76.7%),其次为杯状病毒(17/30,56.7%)及艰难梭菌(16/30,53.3%)。【结论】1.苏州市腹泻患儿中艰难梭菌感染率较高,且易与其他常见腹泻病原体发生合并感染,提示对其进行监测的必要性。2.艰难梭菌感染患儿中社区获得性艰难梭菌感染所占比例高,且添加辅食后的儿童占比较高,提示其食源性传播的可能性,6月龄以上婴幼儿喂养中须注意饮食卫生以预防艰难梭菌感染的发生。3.艰难梭菌感染患儿临床症状中水样便及发热症状明显,可辅助对艰难梭菌感染作出快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