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傳世經典的注疏,是傳統小學學術和釋經體系的基礎,而佛經注疏則是釋經體系中的新生事物。佛教典籍浩如煙海,相應的注疏内容獨特,是我國傳統經注體系的重要分支流派,勘正佛經注疏中的譌誤,包括文字、反切等問題,對深化佛典注疏的研究工作有積極意義。該論文的撰寫重視語料的1錄與數據的比對歸納,通過1錄唐代漢譯佛經注疏引《說文》的語言材料,結合漢語言文字學學科知識,利用現代語言學理論,共時與歷時相結合,梳理了古今“引《說文》”材料的關係,對唐代漢譯佛經注疏引《說文》材料進行了綜合研究,共考證分析了其中92例條目。論文共分為四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闡述論證了本論文開展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第二章分析了唐代漢譯佛經注疏及文獻價值。第三、四章為核心章節,通過查閱歷代文献以及各類語言材料,對篩選出的相通相關條目、譌誤條目,盡可能從多角度、多方面對引《說文》內容進行了考證辨析。唐代漢譯佛經注疏中,引《說文》相通的條目主要是指義得兩通,而相關條目包括異體和異文兩類。論文中所謂“異體”主要涉及字頭的正譌問題,即“誤釋”;而“異文”是指在訓釋的相關語句中,出現的衍文、倒文、脫文等影響了釋義準確表達的情況。通過考證辨析,我們將所考察的誤引《說文》的條目分作了誤引其它字典辭書、誤引前人注疏和其它三類;同時,我們十分肯定徐鉉对於《說文》流傳的功績,論文中對於該書譌誤的考證,僅是在佔有新的研究材料基礎上的推測。通過條目的梳理考證,我們認為現今流傳的由徐铉校訂的《說文解字》,雖存在個別字例的譌誤問題,但其在絕大程度上是可信的。同時,這些條目的考證結果,佐證了錢大昕先生“唐人引《說文》不可皆信”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