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严重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不同临床干预方法的妊娠结局,为临床工作中对高危孕产妇早期预警、早期识别、降低子宫切除率及孕产妇死亡率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娩的4558例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产后出血157例,其中严重产后出血39例,纳入病例组(A组);非严重产后出血118例,纳入对照组(B组)。对上述157例产后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孕周、流产次数、经产次数、剖宫产次数、分娩前D-二聚体水平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娩方式、胎儿体重、妊娠合并症、产后出血原因及导致该原因的产科因素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来表示,用?~2检验进行分析或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以上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筛选出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对A组内针对不同出血原因而采取不同干预措施的产妇的失血量、输血量、失血性休克、DIC、子宫切除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明确不同临床干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1、病例组与对照组产前及产时12个相关因素比较,经产次数、瘢痕子宫、子宫肌瘤合并妊娠、前置胎盘、产前纤维蛋白原水平5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流产次数≥年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辅助生殖技术、产前D-二聚体水平、阴道手术助产、巨大胎儿7个因素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2、病例组与对照组出血原因相关的产科因素比较,胎盘粘连、胎盘植入2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障碍因素在两组比较中没有统计学意义。3、病例组与对照组各单因素分析比较中,上述7个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将这7个因素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最终产前纤维蛋白原水平、子宫肌瘤2个因素进入模型,分别为纤维蛋白原水平(OR=0.413,95%CI 0.201-0.851);子宫肌瘤(OR=15.811,95%CI 1.096-228.109)。4、病例组宫腔填塞、子宫切除及输血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中约78%产妇均可通过子宫按摩、缩宫素及欣母沛加强宫缩等保守治疗成功止血。5、病例组中子宫切除产妇与未行子宫切除产妇11个相关因素比较,胎盘植入、凝血功能障碍、24小时出血量3个因素结果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置胎盘、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粘连、子宫收缩乏力、羊水栓塞、产后出血史、胎盘植入史、子宫肌瘤8个因素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产前纤维蛋白原水平偏低、子宫肌瘤合并妊娠是导致严重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严重产后出血的预测因子。2、胎盘植入、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出血量是导致围产期子宫切除的危险因素。降低剖宫产率、正确评估产后出血量,早期识别DIC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可减少子宫切除不良事件发生,改善孕产妇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