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国际组织日益成为各国之间展现实力、争夺话语权的博弈平台。中国尽管在国际事务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仍面临在重要国际组织中的任职人员数量不足、职级偏低、话语影响力弱的严峻挑战。近年来,在各项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中国高校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的人数不断增加,但能留任以及愿意留任者偏少。尽管学界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输送的困境有所讨论,但鲜有研究从国际组织实习生的实习经历出发,剖析高校学生在国际组织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困境。本研究梳理了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发展历程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输送的政策,对23名赴国际组织实习的高校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对2名高校教授和3名国际组织官员进行非正式访谈。同时,采用案例分析法,对A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班进行个案分析,探究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成效。本研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视角层层切入,揭示实习生在国际组织实习过程中面临的角色困境、组织融入困境和平台支持困境,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实习生的角色困境表现为实习生对自我角色的认知、身份转换与冲突之间的矛盾以及个体在实习过程中的角色认同感构建不强。高校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面临学生角色、国际实习生角色以及家庭子女角色等多重角色扮演的冲突,需要应对实习与学业、就业的矛盾,传统文化观念差异的冲突以及职场角色转换的困难。面临学业、实习、就业冲突时,高校在学制学分、延迟毕业、就业安排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和完善的保障应对措施。在与传统文化观念交锋时,社会整体对海外实习和全球就业的认知仍较保守,存在一定偏见和误区。而在实习过程中呈现的岗位胜任力不足,在团队中处于边缘化地位,都导致实习生自我角色认同不高,形成角色困境。第二,实习生的组织融入困境表现为对组织文化特征的不适应、组织发展前景不乐观以及组织内部沟通模式差异导致的组织认同感不强。从实习生对国际组织的文化特征和发展前景评价以及个体的行为表现来看,实习生较难适应国际组织官僚主义、竞争主义、个人主义的文化氛围;习惯委婉表达的低语境交流模式,不适应组织内部直接沟通的高语境交流模式,沟通交流存在隔阂;对组织发展前景持观望态度;职业发展路径艰难,不利于个体晋升发展,缺乏职业吸引力。第三,实习生平台支持困境表现为实习渠道匮乏、实习人才资源缺乏统合,组织关系网络松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实习生岗位胜任力方面仍存在不足。政府作为主要输送管理平台,其负责的国际组织实习项目流程复杂,培训针对性不足,后期缺乏管理反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建设平台,存在课程设置宽泛、教师专业实践性不足、应对特殊情况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形成实习生实习中的平台支持困境。形成实习生发展困境的深层要素是能力(国际组织岗位胜任力)、文化(文化理念)与平台支持(政府高校培养输送)。因此,为推动高校学生国际组织实习持续发展,需着力提升能力、平台与文化三者的相互作用。岗位胜任力的提升需要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平台支持发挥作用需要完善和健全外部保障机制,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需要文化包容和观念的扭转,这对应对实习生国际组织实习困境具有一定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