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患儿围产期高危因素,为脑性瘫痪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16年12月在珠江医院儿科中心首次诊断为脑性瘫痪的患儿1377例为研究组,对照组选择儿科中心同期健康体检儿童1377例。通过查阅住院病历及体检资料完成调查。调查内容产前因素共21项包括:早产、低体重、宫内窘迫、多胎妊娠、不良妊娠、保胎史、宫内感染、产检异常、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耐量异常、高龄产妇、孕期感染、孕期外伤、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膜早破、脐带绕颈、羊水量异常、家族史、辅助生殖技术、母亲有慢性病;产时因素共7项包括:产时窒息、胎粪吸入、羊水浑浊、产程延长、助产、吸入性肺炎、咽下综合征;产后因素共12项包括:产后窒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辅助通气、颅内出血、新生儿感染、不明时间HIE、脑炎、新生儿惊厥、脑积水、颅脑外伤、癫痫、蚕豆病。记录病例数、性别、年龄及各种围产高危因素的人次数。数据分析主要采用构成比及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次研究共收集脑性瘫痪患儿1377例,<1岁260例,占18.9%;≥1岁、<3岁520例,占37.8%;≥3岁、<6岁371例,占26.9%;≥6岁226例,占16.4%。患儿集中在1~6岁,占83.6%;3岁以内占56.6%。本次研究共收集脑性瘫痪高危因素3777人次,产前因素2230人次,占59.0%;产时因素550人次,占14.6%;产后因素997人次,占26.4%。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围产期高危因素共30项与脑性瘫痪的发生相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早产、产时窒息、胎膜早破、保胎史、辅助通气、不良妊娠、多胎妊娠、不明确时间HIE、颅内出血、宫内感染、产检异常、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耐量异常、高龄产妇、孕期感染、脐带绕颈、胎粪吸入、羊水浑浊、产程延长、助产、低体重、吸入性肺炎、咽下综合征、宫内窘迫、产后窒息、新生儿感染、新生儿惊厥、家族史、母亲有慢性疾病史、脑积水;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0项围产期高危因素是发生脑性瘫痪的较为重要围产期高危因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不良妊娠、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耐量异常、高龄产妇、孕期感染、脐带绕颈、胎粪吸入、羊水浑浊、助产、早产、吸入性肺炎、咽下综合征、宫内窘迫、产时窒息、产后窒息、不明确时间HIE、新生儿感染、新生儿惊厥、家族史、母亲有慢性疾病史。 结论: 1、产前高危因素,尤其是早产、孕期感染,是脑性瘫痪患儿最主要的高危因素。 2、除早产外,其他众多围产高危因素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脑性瘫痪的病因复杂,加强孕期保健、胎儿发育监测及提高产科技术均应做为脑性瘫痪防治的重点。 3、脑瘫患儿中男性多于女性,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其中无明显围产高危因素的脑瘫患儿60例,这提示基因因素在脑性瘫痪发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值得进一步关注。 4、脑性瘫痪患儿首次就诊年龄偏大,≥3岁儿童占43.3%,提示加强高危儿知识宣教,提高家长认识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