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对序列不道德行为的研究愈来愈多。序列不道德行为指的是个体会依照其过去的行为模式行事,个体过去做了不道德行为,在随后更有可能做出不道德行为。本研究旨在对序列不道德行为的产生原因和干预方法进行探讨。以往的研究指出,如果个体产生一个不道德行为,接下来发出不道德行为的可能性更高。研究认为个体做出初次不道德行为后出现的自我非人化状态可能是导致个体重复做出不道德行为的原因之一。自我非人化是指个体在忽视或否定他人的人性特征时,也会认为自己缺乏人性,是一种破坏积极自我形象的消极状态。因而本研究首先探讨自我非人化和序列不道德行为的关系;其次探讨减少或阻止个体的后续不道德行为的方法——缓和或消除个体的自我非人化状态。从自我肯定理论的角度切入,发现自我肯定是一种可以缓和自我非人化的方法之一。自我肯定通过缓和自我非人化状态或许可以减少后续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最后,本研究探究了在无自我非人化或低自我非人化状态下,自我肯定对个体不道德行为的预防作用。本研究由三个实验组成。实验一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初次不道德行为(初次不道德、道德、中性),中介变量为自我非人化,因变量为后续不道德行为。实验包含三个部分,首先是采用行为回忆法来操纵自变量;其次是用自我非人化量表测量中介变量;最后是采用数字矩阵范式对因变量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相比道德组和中性组的被试,不道德组的被试自我非人化程度更高,其后续不道德行为也更多。这说明自我非人化是不道德行为恶性循环的原因之一。实验一主要是进一步验证了自我非人化程度高的个体,会出现更多的后续不道德行为。在该基础上,实验二针对自我非人化个体,探讨自我肯定对该群体后续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实验二采用的是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自变量为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无自我肯定),因变量为后续不道德行为。首先,实验二要求被试对过去的不道德行为进行回忆和叙述,以此来提高被试的自我非人化水平;然后,要求被试进行自我肯定(肯定自己的优点)或无自我肯定(回忆48小时内吃过的食物);最后采用数字矩阵范式对后续不道德行为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相比无自我肯定组,经过自我肯定的被试,其自我非人化程度降低且后续不道德行为较少。这说明自我肯定对减少自我非人化个体的后续不道德行为有积极影响。实验三是关于自我肯定对无自我非人化或低自我非人化个体的不道德行为预防作用的探讨。实验三采用的是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自变量为自我肯定,因变量为不道德行为。实验通过让被试进行一个中性任务,使被试均处于一个正常情绪状态,也就是无自我非人化或者是低自我非人化状态。接下来将被试随机分为两个组(自我肯定组、无自我肯定组)。最后采用数字矩阵范式对不道德行为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正常状态下的个体,自我肯定的作用较小,不道德行为差异不显著。结合实验二可说明,自我肯定对自我非人化的个体具有积极影响,对无自我非人化的个体影响小。综上,自我非人化可能是不道德行为恶性循环的原因之一,即序列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自我肯定的方法可以通过降低个体的自我非人化程度来减少后续不道德行为。但是,对于无自我非人化的个体,即正常状态下的个体,自我肯定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