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教育举措,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的得与失,它的成与败,都深刻关系到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发展。对于民族地区的新课程改革而言,由于具有地域差异与文化差异,其课程改革的运作既要遵循课程改革的一般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与艰巨性,把课程改革看作为一个复杂地系统工程,建立起相适应的课改运作机制,这是现阶段课程研究范式转变、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对民族地区新课改提出的新的要求与挑战。作为一项教育类综合研究,本文从系统、动态的视野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试图了解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运作机制的实质与特征,试图理清楚建国以来我国课改运作机制发展的历史沿革,试图回答“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新时期,我国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运作机制,各种运作机制是如何有效转化的,在课改运作机制的转化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可不可以从更好的角度来完善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机制的建设”这一重要问题。基于对机制以及民族地区课程改革运作系统的认识,我们认为,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机制主要是指在民族地区新课改的运作过程中,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执行、课程评价、课程监控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以及外在要素对新课改运作机制的支撑与保障。其核心与实质在于从内在中枢系统以及外在支持保障等方面来把握民族地区课改运作整体的系统关联与动态平衡,不断促进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的科学发展。回顾与反思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走过地6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认为课改运作机制的发展历史不仅是一段外国经验与我国实际逐步相结合的历史,而且还是一段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创造史,其先后经历了模仿、独立、改革与发展四个历史时期。在这四个历史时期中,虽然我们没有明确提出课改运作机制这个理论概念,但是在课程改革的决策、设计、实施与推广中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并得到逐步完善。新的阶段,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机制的建设必然会面临着新的环境与新的局势,也必然会出现新的情况与新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对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机制的建设进行不断地探索。以理论思考为基础,综合权衡各方面因素,本文选取民族自治县——广西G县为调查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发现广西G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立足本县实情,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G县新课改运作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其也存在以下弊端:新课改运作主体的目标设计与转化意识模糊;多元课改主体之间存在价值冲突,使新课改的运作产生了许多内耗;课程决策与课程设计的参与主体单一,在与民族地区具体世纪相结合的问题上,具有欠缺性;课程实施仍被视作自上而下的行为模式,课改执行主体的能力与主动性不足;课程评价体系仍然以成绩和升学率为导向,新的评价方式与评价指标处于劣势地位;民族文化对课程改革的辐射范围小,民族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对于G县在新课改运作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我们认为其成因主要有:课改运作观念的建构与实践转化相脱节;考试制度与评价制度不健全;课程管理体制的分权不到位;经济基础薄弱,课改经费缺乏等。针对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机制建设所暴露出来的弊端,笔者采用系统的研究方法,尝试性地提出了几个优化策略:树立复杂性的新课改运作机制观;强化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机制建设的目标意识;协调多元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在多元主体之中建立公平合理、民主和谐的交往关系;健全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的决策机制、设计机制、执行机制、动力机制、评价机制与监控机制;增强民族文化对新课改的辐射与引导,积极开发与管理民族地区的课程资源。实际上,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机制的建设,其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动态性与实践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新课程改革中咨询、决策、设计、执行、评价与与监控等要素的有机联系与转化,还涉及到民族历史文化、民族经济发展状况、民族生存环境对新课程改革的辐射与影响。因此,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对有关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机制建设的各方面要素进行综合考虑与合理规划,把握好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运作子系统的发展原理与规则,在动态平衡的基础上重新考虑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机制优化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创新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