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获取是企业创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本质上,知识获取问题是企业理论在创新领域的延伸,由于知识的独特性而变得更为复杂。本文围绕知识“自制还是外购”以及“外部获取模式选择”两大命题,分别从创新过程视角、博弈视角和知识治理视角,以博弈理论、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计量经济学为理论工具,结合案例分析研究方法,对企业知识获取进行分析。 为准确反映创新过程与知识获取间的关系,本文将企业创新过程进行微观解析,构建了一个基于知识观的创新过程框架。考虑到创新过程中知识获取决策的多样化,研究首先面临基本分析单元的选择。创新是问题的集合,问题求解过程构成了创新的微观基础,本文选择了问题求解作为知识获取问题的基本分析单元,并构建了问题求解模型。模型中,问题求解所需知识的生产成本与供给主要取决于知识的特征(复杂性、规模和独特性),问题的可细分性、规模与普遍性三大性质决定了所需知识的特征。在一定问题性质下,决策者基于知识获取成本的权衡,对知识获取策略进行选择。因此,创新的问题集对知识的需求衍生了企业所面临的内外源知识边界,相应知识边界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创新的性质(可细分性、规模与普遍性),从而决定了企业的内外源知识获取策略选择。 从企业知识边界维度来反映企业内外源知识获取策略选择,忽视了市场竞争、不确定性、产品更新、知识供给策略等因素。为将这些因素纳入分析框架,本文构建了一个三阶段创新竞争模型。模型发现,知识的供给策略、竞争对手的研发投入、成本对比、产品更新周期以及成本变化比率等都对企业的内外源知识获取策略产生影响。在竞争的背景下知识的可获得性具有内生性特征,理性的知识供给方的策略选择对下游的知识获取策略产生了直接影响,如果是多元化供给,则企业需求方倾向于外部获取策略;如果是独占性供给,企业会倾向于内部获取。在不考虑产品更新的情况下,企业的策略选择会受到竞争对手研发投入和双方的成本对比的影响,竞争对手研发投入越高,且企业双方相对成本比率越大,企业会越倾向于内部获取;否则,企业会倾向于外部获取。在考虑产品更新的情况下,企业的策略选择会受到竞争双方的成本变化比率以及产品更新周期的影响。成本变化比率越小,企业越倾向于知识外部获取;成本变化比率越大,企业越倾向于知识内部获取。在一定时间约束内,产品更新周期越快,企业越偏好知识内部获取;产品更新周期越慢,企业会越偏好知识外部获取。为验证产品更新周期与策略选择的关系,本文用二位码工业产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支持理论观点。此外,为更全面的验证上述理论观点,本文将理论应用于解释我国“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契合度。 为探讨知识外部获取模式选择,本文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构建了一个不同于交易成本理论的知识治理分析框架。理论分析表明,治理模式在互补性与协调性上的异质性衍生了企业知识获取上的治理需求,从而影响了企业创新过程的治理边界的形成。首先,为实现最具价值的创新,企业将会选择最具互补性的知识来源;其次,产权、管理权与非适应性问题决定了治理模式在协调性上的差异特征。这两个因素对企业在知识或价值创造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导致了企业知识边界的下移,转变为知识治理边界。企业的决策并不会脱离知识交易所引致的风险,交易成本的存在会进一步降低企业的治理边界,从而形成最终的知识治理边界,缺乏互补性、协调性或交易成本因素会导致向上偏离。为了寻找上述理论的支撑证据,本文运用多案例分析方法,对微软公司、小米科技和星唯科技公司创新过程的不同治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知识的互补性是企业策略选择的首要前提,协调性和交易成本因素对创新存在着显著地影响。案例研究结果总体符合本文的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