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蝙蝠种类众多,其携带的病毒具有一定的物种特异性。为了更好地开展蝙蝠携带病毒的病原生态学研究,建立了一种在核酸水平上准确鉴定蝙蝠种类的方法非常必要。为此,实验通过扩增部分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准确鉴定了蹄蝠科、菊头蝠科、蝙蝠科、狐蝠科内13种不同的蝙蝠,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支持小蝙蝠亚目的双系起源学说。蝙蝠是携带人兽共患病毒最多的一种哺乳动物,调查蝙蝠携带病毒的病原生态学本底对防范蝙蝠病毒威胁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病毒宏基因组学分析及RT-PCR方法,本研究在云南勐远县的三叶蹄蝠组织样品中,检测到一份A群轮状病毒(Group ARotaviruses,RVA)阳性肠道组织样品。利用Marc145细胞从阳性样品中,成功分离到一株新的轮状病毒,命名为RVA/Bat-tc/MYAS33/2013/G3P[10],测序获得了该毒株近乎全长的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毒株基因型为G3-P[10]-I8-R3-C3-M3-A9-N3-T3-E3-H6。多序列比对的结果表明,与MYAS33毒株11个基因片段同源性最高的基因片段主要集中在蝙蝠轮状病毒MSLH14,人轮状病毒CMH079,马轮状病毒E3198,猴轮状病毒TUCH。与MSLH14毒株同源性最高的片段为VP3(94.7%)、 NSP1(93.7%)、 NSP2(95.3%)、NSP5(97.4%);与CMH079同源性最高的为VP4(94.8%)、VP6(94.3%)、NSP4(97.6%);与E3198同源性最高的为VP7(92.9%)、VP2(95.4%);与TUCH同源性最高的为VP1(92.9%)、NSP3(91.4%)。新分离到的MYAS33毒株,与国际上首次报导的蝙蝠轮状病毒KE4582没有任何一个片段的基因型相同;除VP4基因外,其它十个片段与第一株分离的蝙蝠轮状病毒MSLH14基因型相同。收集病毒细胞培养物,在电镜下看到了聚堆的典型轮状病毒粒子。通过PAGE电泳,将新分离到的MYAS33毒株与之前分离的MSLH14毒株基因组11个核酸片段全部分开,并观察到两个毒株的VP6、NSP3、NSP4片段大小差异明显。通过免疫青年昆明鼠,制备了特异性抗MYAS33毒株的多克隆抗体,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发现的G3P[10]型蝙蝠轮状病毒,丰富了蝙蝠携带轮状病毒的多样性,且稀有的G3P[10]型轮状病毒是首次在动物体内发现。本研究的发现突显了蝙蝠作为轮状病毒自然宿主的潜在威胁,为轮状病毒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对更好的防控轮状病毒病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