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食管癌根治术后出现局部复发的患者的复发情况和数据资料,探究其复发规律,探讨食管癌术后放疗对局部控制的价值,指导靶区勾画。方法:收集2008年1月到2015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过病理确诊的食管癌根治术后及术后放疗后出现局部复发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未给予术后放疗的未行放疗组108例和已行术后放疗的术后放疗组37例,应用SPSS20.0软件对未行放疗组的复发类型、复发部位及各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与术后放疗组的复发模式进行全面对比,探究其差异。结果:1、在108例未行放疗组患者中,淋巴结转移最多,占89.8%,其次为吻合口复发,占27.8%,最少的是食管原瘤床复发,占13.0%(χ2=146.084,P=0.000)。97例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纵膈淋巴结转移最多,占74.2%,其次为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占33.0%,最少的是腹部淋巴结转移,占13.4%(χ2=77.789,P=0.000)。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食管癌锁骨上(χ2=2.516,P=0.284)、纵膈(χ2=1.258,P=0.533)和腹部(χ2=3.604,P=0.165)淋巴结转移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左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对比仍无统计学差异(χ2=0.524,P=0.469)。在72例纵膈淋巴结转移患者中,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最多,占68.0%,其次为中纵膈淋巴结转移,占28.9%,下纵膈淋巴结转移最少,占2.1%(χ2=96.627,P=0.000)。2、术后放疗组与未行放疗组进行复发情况对比,在复发类型对比中,淋巴结转移(χ2=1.933,P=0.164)、吻合口复发(χ2=0.167,P=0.683)、原瘤床复发(χ2=0.117,P=0.732)均无统计学差异;在淋巴结转移部位对比中,纵膈淋巴结转移(χ2=1.339,P=0.247)、锁骨上淋巴结转移(χ2=0.094,P=0.760)、腹部淋巴结转移(χ2=0.784,P=0.376)均无统计学差异;在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对比中,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χ2=0.095,P=0.758)、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χ2=0.349,P=0.554)均无统计学差异;在纵膈淋巴结转移对比中,中纵膈淋巴结转移(χ2=0.014,P=0.905)、下纵膈淋巴结转移(χ2=0.161,P=0.689)无统计学差异,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术后放疗组则小于未行放疗组(χ2=4.491,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食管癌术后最常见的局部复发模式为淋巴结转移,其次为吻合口复发,原瘤床复发最少见。淋巴结转移的高发部位包括上纵隔的4R区、2R区、喉返神经区淋巴结(1L、1R、2L、4L、5区),中纵膈的隆突下区淋巴结(7区),以及双锁骨上淋巴结。2、食管癌术后辅助放疗能够显著降低上纵隔的局部复发率。放疗靶区应重点包含双锁骨上、7区及以上的纵膈淋巴结区域,下纵膈淋巴结可排除在外,胸下段食管癌放疗靶区应包含腹部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