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孤独症(Autism)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 disorder,PDD),多发于儿童时期,也是儿童精神障碍疾病中相对较为严重的一种。近年来的报道显示,孤独症患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因此,对于孤独症的研究也就成为了儿童康复医学中的重点。在长期的治疗实践过程中,研究人员证实,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使孤独症患儿的各方面症状得到有效改善。而诸多因素则可能会影响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本研究收集了113例0~6岁孤独症儿童的病例资料,通过对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孤独症患儿康复训练效果因素的分析,探讨如何优化孤独症患儿的康复训练,提高康复训练效果,以促进我市孤独症患儿康复事业的发展,帮助这些弱势群体早日回归到社会的正常生活当中。方法:对所选择的113例哈尔滨残联登记、训练的0~6岁孤独症儿童,采用语言训练、行为训练、感统综合、音乐疗法以及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性康复训练。以康复训练6个月和12个月为观察时间窗,分别统计每一位患儿通过训练后《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量表》中八个领域:感知觉、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沟通、认知能力、社会交往、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情绪与行为的测评得分。根据测评总得分,采用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评估康复训练的效果。通过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各种因素对患儿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残联登记并接受系统训练12个月的0~6岁孤独症儿童共113例,其中男性患儿94例,占83.19%;女性患儿19例,占16.81%。起始训练年龄为16个月~72个月之间,其中≤36个月患儿38例,占33.63%,37~72个月患儿75例,占66.37%,两个年龄段患儿的疾病严重程度和性别构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户口42例,占37.17%,农村户口71例,占62.83%。患病程度轻度为28例,占24.78%,中度66例,占58.41%,重度19例,占16.81%。2.113例孤独症患儿经过6个月和12个月的康复训练后,其《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量表》测评总得分均高于训练前总得分(P<0.001),接受12个月训练后总得分高于接受6个月训练后的总得分(P<0.001)。康复训练12个月相对于6个月的总得分增量高于康复训练6个月总得分的增量,具有显著差异(P<0.001)。3.经过6个月的康复训练后,患儿在《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量表》的八个领域得分均有显著提高,尤其是情绪与行为、认知能力得分提高较显著,均在70%以上,而生活自理、粗大动作领域得分提高相对较慢,在30%以下,其它各领域得分提高程度均在30%~50%之间。4.经过12个月的康复训练后,患儿在八个领域得分均有显著提高,尤其是认知能力和感知觉领域的得分较训练前均提高200%以上,而生活自理能力和粗大动作得分提高程度相对较低,但是,也都提高了接近100%,其余各领域得分提高程度均在100%~200%之间。5.开始康复训练前,起始训练年龄≤36个月患儿测评总得分低于起始训练年龄为37~72个月患儿的测评总得分(P<0.05)。接受康复训练6个月后这种差异仍然存在(P<0.05),虽然在接受康复训练12个月后这种差异仍然存在(P<0.05),但是差异已不如之前明显。6.患儿接受康复训练6个月后,其训练效果主要受到起始训练年龄、患病程度、培护人员以及户籍所在地的影响(P<0.01);患儿接受康复训练12个月后,其训练效果主要受到患病程度、起始训练年龄、父亲受教育程度的影响(P<0.05)。结论: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该地区孤独症儿童以中度患者为主,主要来自农村;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残联对孤独症患儿采取的综合康复训练方法效果显著;3.随着接受康复训练时间的延长,孤独症患儿康复效果的更加明显;4.接受康复训练后的不同时间段,孤独症患儿在《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八个领域的改善程度存在较大差别;5.影响孤独症患儿中短期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患病程度、起始训练年龄;培护人员、户籍以及父亲职业也有一定的影响。6.起始训练年龄≤36个月的婴幼儿在康复训练的早期应给予更多的、有针对性的单独指导。采用一对一的训练方法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