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农民工群体不断扩大。2016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8171万人。然而,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和收入水平却不容乐观。《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重高达64.9%,农民工月均工资收入仅为3275元,远低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5631元。如何保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提高农民工收入引人深思。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开展了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春暖行动”以及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专项执法活动。劳动合同的落实推广,对于规范劳动力市场,尤其是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益有着重要作用,也使得劳动合同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已有的关于劳动合同对农民工收入影响的研究,大多采用了某一年的横截面数据或者某一地区的数据,缺乏代表性,无法反映劳动合同收入效应的变化情况以及在全国层面劳动合同对收入产生的影响。其次,大多数研究只估计了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和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的收入差异,未考虑不同类型劳动合同对收入的影响,未考虑劳动合同收入效应在不同的工资收入水平和不同的单位所有制下的差异。第三,对劳动合同影响农民工收入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采用多年的全国层面横截面数据,在考察签订劳动合同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的基础上,详细探讨劳动合同收入效应的异质性,并进一步分析劳动合同对农民工收入产生影响的途径和作用机制。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运用CHIP(2002,2007,2008,2013)家庭收入微观调查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2SLS、分位回归分析,考察了劳动合同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在2002年,劳动合同在保障农民工权益方面未发挥实质作用,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后,签订劳动合同对农民工的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次,固定职工或长期合同对收入提升的作用,要大于短期或临时合同对收入提升的作用;签订劳动合同对低收入群体收入的保护作用更强;与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相比,劳动合同在外资、个体、私营企业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更大。第三,签订劳动合同对增加工资性收入、提高福利性收入、减少工作时间均有显著影响。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近年来,签订劳动合同主要通过提高福利性收入来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对减少工作时间的作用减弱。第四,提高工作稳定性,降低失业风险,促进专用人力资本投资是劳动合同对农民工收入产生影响的重要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