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进出口规模迅速膨胀,2004年度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1千亿美元,截至2004年年底外汇储备已达到6099亿美元,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2003年9月起快速上升,2004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 P I)上涨3.9%。我国的经济从2002年开始呈现新的态势:从内部经济运行看,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并由此引发了固定资产的投资热潮,物价指数(特别是CPI)从缓慢下滑转向持续走高;从外部经济看,近几年我国进出口总量的迅速扩张,人民币汇率问题也呈现着国际化、政治化、焦点化的趋势。这些迹象表明,我国经济以高额的外汇储备和资源瓶颈导致的通货膨胀为特征的内外失衡已经凸显。 从一般的贸易理论及实践,高额的外汇储备是长期成功推行出口促进战略的结果,而投资过热及通货膨胀,均可被认为是货币现象。但总的来看,对内外失衡的讨论更多地聚焦在汇率制度的改革和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面,缺乏一种对内外失衡的现象和原因的全景式的观察分析,从而也未提出深思熟虑的统筹的一揽子的应对方案。 通过对不同贸易战略的比较及其演变,它实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以及成功推行的微观基础的全方位的分析,就会发现:出口促进的贸易战略下出现的非均衡的增长模式导致了外部失衡,它一方面导致了外汇储备的膨胀,另一方面又为通货膨胀的形成、扩散提供了“超额购买力”,而这一战略的基础便是丰裕的劳动力资源禀赋和二元经济结构。软预算约束和地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深度介入仍是我国通货膨胀(内部失衡)的主要诱因,而且我国的经济运行中实际上并存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诱因,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并不意味着造成通货紧缩的体制缺陷的消失,而只是货币的过量供给使通货膨胀占据了上风。内外失衡的传导机制是,在出口促进战略的主导下,依赖低劳动成本和资源消耗的大量出口,积累了高额的外汇储备,在低估的钉住汇率下,外部失衡会传导到内部,引起国内的货币过量供给,伴随着政府启动的新一轮房地产投资高潮,通货膨胀的压力骤增。但在货币政策失去独立性的条件下,政府无法采取紧缩政策,外部失衡会进一步推动内部失衡,而随着内部失衡的延续,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会诱发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从而演化成混合型的通货膨胀。接下来态势可能是,价格上涨,